孟子谈社会百工
标签:
育儿 |
孟子正在室内静坐。弟子们候在堂外。
陈相毕恭毕敬地坐着,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他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粗布衣服,脚下踏着一双草鞋,双手特别粗糙——那是长期织席子、打草鞋磨成的。陈相此行是前来拜见孟子的,他立下宏愿,要说服孟子信奉农家。
陈相本来信奉周公、孔子的儒家学说,听说许行在滕国“行圣人之政”,于是从宋国来到滕国,希望成为滕国的百姓。信仰神农学说的许行到滕国传播他的农家思想。
许行与学生一道,以开荒种田、编鞋织席为业,生活极其简朴,粗布衣服上打满了补丁。陈相一见许行,当即尽弃所学,拜许行为师。他此次前来正是来游说孟子的,如果儒家大师孟子也能改信农家思想,那么农家一定可以大行其道。
“孟老先生好!”陈相终于见到孟子,赶紧迎了上去,慷慨激昂地宣传了一通许行的农家学说,感叹道:“唉,滕文公倒是个明君,可惜不懂大道。贤者应与百姓一道耕田、做饭,一道吃饭、治国。如今滕国到处是粮仓府库,这不是剥削人民吗?”
孟子一听,笑了,不过他没有直接批评陈相,而是委婉地问道:“许子是自己种粮食再吃饭吗?”“是的。”“那许子是自己织布才穿衣的吗?”“不是,许子只穿麻布衣服。”孟子又问:“许子戴帽子吗?”“戴啊。”“许子戴什么帽子?”“许子戴白绸帽子。”“是自己织的吗?”“不是,用种的粮食换。”“那为什么许子自己不织布呢?”“因为影响耕田呀。”“许子用锅煮饭,用铁器耕田吗?”“是的。”“是自己做的吗?”“不是,是用粮食换的。”“许子为什么不烧窑冶铁自给自足呢?为什么还要与百工交换啊?”“因为百工之事影响农耕大事呀。”?

孟子仰天大笑,半晌才说道:“孩子,你就知道耕田,治理天下难道耕耕田就可以了吗?听说过社会分工没有?治理国家需要贤才,耕田手工需要行家巧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社会需要的啊,他们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这就是社会百工的故事。知道了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就会尊重一切劳动者,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同样光荣。今天,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选择是做农民、技工、商人、学者、军人还是其他职业,而不是强求别人作出同样的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各个行业的劳动者都在为社会的繁荣作出贡献。
(方麟: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

国学原典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滕文公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