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随笔 |
仁义道德下的吃人
鲁迅先生曾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最近我读了几页历史,惊异地发现,历史上不但存在“吃人”的制度,也确实存在吃人的现象,而且这种吃人还被标榜为“仁义”二字。
儒学典籍《孝子传》中有《郭巨埋儿》一篇,曰:“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说汉朝有个名叫郭巨的人,家里非常的贫困。他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他母亲常常把家中极少的一点儿食物分减出来给他的儿子吃。于是郭巨就对他的妻子说:“我们家穷的连母亲吃饭都供应不足,现在咱们的儿子还要从老母那里分一部分,使老母更加吃不饱饭。不如把儿子挖个坑活埋了,好使老母多吃一点儿食物”。于是郭巨便抱着他那天真活泼的儿子去把他埋掉。为“孝”竟然到了如此残忍的地步,其实已完全丧失了“仁爱”之心,然而我们的儒家学人们却将其推崇为“孝”的典范,号召人们都去学习。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描写刘备在沛城兵败失守,与关羽、张飞失散,他和孙乾逃到一村庄投宿,遇见猎户刘安,刘安听刘备到来,因为没有食物招待,竟将其妻子杀死,然后从他妻子身上割下肉来招待刘备。毛宗岗回前总评曰:“易牙杀子以飨君,管仲以为非人情不可近,刘安之事将毋同乎?曰:不同。牙为利也,安为义也。”如此残忍的场面,竟也被标榜为“义”!
唐朝有一个官员名叫张巡,安史之乱时,叛将尹子奇率兵13万围攻睢阳,镇守宁陵的张巡率兵增援。张巡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杀其奴僮给士兵吃。后来商丘建张巡祠以纪念张巡、许远等人的忠烈壮举。1990年张巡祠重建。新祠占地4.07万平米,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据说“整个祠堂宏伟壮观,庄严肃穆”。
当然,历史上吃人的事例很多,曾经有美籍韩裔学者郑麒来教授依据二十四史对吃人事件进行过统计,自先秦至清末,中国历史上由战争或饥荒引发的大规模食人事件多达四百零三起。据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尚未成功推翻元朝之前,曾经率领军队以吃人肉上瘾。“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指朱元璋的军队)嗜食人,以小儿为上,妇女次之,男子又次之。或使坐两缸之间,外逼以火,火于铁架上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作事件以淹之。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也有多处描写吃人的场面。譬如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描写梁山好汉之一的母夜叉孙二娘竟然与其丈夫张青开一家客店,专事杀人劫财,然后将被杀的人剁成肉馅,卖人肉包子;还有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中,也描写有李逵从黄文炳身上割下肉来炙着下酒吃的情景。但是,这些行为,并没有被那些道德家们宣称为“仁义”、“忠烈”。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我们在前面所列举的那些吃人者,千百年来竟然一直被标榜为“仁义”、“忠烈”。在这些被标榜为“仁义道德”吃人事件中,人的生命竟然成了另一些人表现自己“仁义道德”工具。我们不仅要问:如果这些人是仁义道德之士,那么那些被他们吃掉的人呢?他们为此献出了生命,然而历史却没有记下他们的名字反而却成就了吃人者“仁义”之名。
我们的历史啊,太缺乏人文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