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场面和转场解读

(2007-10-17 09:14:42)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艺术赏析

一 场面

“场面”一词最初源于戏剧,戏剧场面是剧本构成最基本的元素。在《电影 艺术词典》中,对场面是这样解释的:“场面是构成一部电影剧作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在戏剧中通常以场上人物的增加或减少为划分界限,但在电影中一般以时间或地点的转换为划分标准,即在同一时间或地点中展示的内容为一个场面。随着时间,地点的变换以及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发展变化,场面也就不断地转换。”可见,按照这个定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是构成电影场面的四个要素。

在影视艺术中,习惯上将“场”理解为场面。美国导演唐.利文斯顿认为,“在字典上,对场下的定义是指戏剧上的一段,这一段在地点上没有变化,在时间进程上没有间隔”,我们可以把一个场面理解为没有切换也没有关学技巧的一段影片。“就我看来要给“场面”给出一个确切的电影学定义相当困难,“场面”是个约定俗成的术语,时间和空间是场面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场面应当是在某一地点的某个时间段展示的内容,场面应当是时空的综合,相同时间不同地点或者相同地点不同时间展示的内容,应当是不同的场面,如同一地点,白天和黑夜所展示的内容应当是不同的场面。

 

二 转场

在影视界,“转场”也称“场面转换”或“场景转换”,像唐,利文斯顿那样,将一个场面理解为“没有切换也没有光学技巧的一段影片”的“场面镜头说”如果说得通的话,那么所谓转场也就是镜头之间的连接,没有其他特别的意义,也 无所谓论及电影的转场方法了。由于一个场面是一段电影时空,所以转场的目的在于转换时空,一方面使场面分隔开来,另一方面使时空的转换连贯、流畅,使内容的展示条理性强,故事的阐述脉络清晰,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使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电影中,场面与场面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存在着分隔和过渡,而且,由于段落是由场面构成的,所以每个段落的转换处,也必定是一个场面的转换处。当然,时空的转换如何连贯,场面的转换如何流畅,这就涉及到转场的方法的问题。

通常对电影来说,有三种情况需要转场:表现场景转换、时间变化、情节自然段落结束。常用的转场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特技技巧来转换,常用于较大段落的转换上,比较容易形成明显的段落层次。常用的方式有淡出淡入(V淡变)、叠化(X淡变)、翻页、划像、圈出圈入、定格等。另一类是无技巧转场,即选择合适的素材镜头放置在影片的转折处直接切换。这种直接的切换是建立在选择相宜镜头的基础上,即在段落连接处,通过一两个合适的镜头自然地承上启下,体现编辑者的巧妙构思与创作技巧。无技巧转场需要寻找合理的转换因素和适当的造型因素,使之具有视觉的连贯性,也最能看出导演的功力。

“有技巧转场”是用光学技巧方法实现场面转换的,多用“淡入淡出”、“划”等;技巧。使用技巧转场可以使影片的过渡明确,段落层次十分清晰。如早期的一些电影,如电影大师卓别林的电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和《七武士》等,可见用这些技巧转场相当普遍。但因其鲜明的人为制作痕迹和对影片整体感的破坏,所以在现代电影中用的不是很多。但“星战暴君”卢卡斯似乎对这种转场方法乐此不疲,在他的《星球大战》三部曲中,几乎每一个场面和段落的转换都采用了“划”这种技巧,当然,这可能与影片本身的科幻性质有关。 “无技巧转场”是运用跳切来转换时空的,注重动作的大跳跃和时空的大跳跃,但这种大跳跃要以事件、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合理联系为依据,可以起到场景、段落转换自然流畅,加强戏剧效果,突出影片的整体感。更重要的是,它非常符合现代人欣赏影片的习惯和猎奇心理,因此,现代电影导演多用这种方法挖掘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画面造型因素等的内在联系,合理结构影片,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常用的转场方法有运用语言,音乐,音响,人物关系动作转场,运用主客观镜头转场或景物镜头转场等。随着电影的数字化制作技术的进步,更多导演依据数字化电影制作的优越性,在画面造型因素上,在三维影象和时拍画面的协调一致上下工夫,使影片的情节发展,时空转换更流畅自然,更符合观众的观影心理。利用上下镜头中主体的相同或相似性和在色彩,构图,光影,运动方向等画面造型因素所具有的形似性和关联性,减少视觉变动元素,可以使观众是思维不因镜头的切换而受干扰,造型因素的变化符合观众逐步感知事物的规律,极易把观众顺理成章地从现实带入回忆,或从回忆回到现实,完成时空的完美转换,同时保证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整体感。

1,运用相似主体和光影造型因素转场。影片《美国往事》中主人公面条在中国烟馆中抽烟的一个片段是以光影造型因素来转换时空的。镜头从面条的脸部近景缓慢遥推至烟灯的火焰大特写,这时画面变得模糊,面条进入了似梦似醒是回忆中,在摇曳的火焰中模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晕,随着镜头缓慢变化和场景的逐渐显现,一盏在风雨中摇曳的灯泡隐喻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2,运用相似主体和色彩造型因素转场。如《泰坦尼克号》中年迈的露丝回忆起泰坦尼克号起航前的场面时,摄影机镜头缓缓摇移到其身体的右边,现出沉在海底泰坦尼克号的画面。随着摄影机在破旧船体上的摇移画面过渡到起航前繁华的景象。在色彩,船体材质,环境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时空在这段画面中进行了非常流畅的转换。“影片中实现与回忆的转换不是靠换镜头,而是在同一镜头实现色彩的转换,贴切地表现历史会重复这一意念。”就蒙太奇表现形式而言,这是镜头内部蒙太奇。就转场方法来说,在一个镜头完成了两个不同的时空,不同场面的转换。可以想象如果用传统的摄影和制作方法,这样的时空转换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由于借助了三维动画技术和合成技术等数字技术,才完成了如此完美的场面转换,在《泰坦尼克号》片中,还有不少从现实转入回忆和从回忆转入现实的片段采用了这种转换方法,在欣赏影片所表现的完美时空转换时,我们不得不感叹数字技术带来的影象奇观。

3运用相似主体和色彩造型因素转场。韩国影片《太极旗飘扬》以其超真实战争场面和兄弟亲情征服了亿万观众,影片末尾主人公〔弟弟〕从回忆回到现实的转场构思就非常巧妙,导演在人物主体的相似性入手,将人物〔哥哥〕的尸骨与其牺牲的姿态完美吻合,随着镜头在尸体上缓慢拉出,完成了从尸体到尸骨的转换,同时色彩的转换也提示观众回忆的结束。

4、相似体转场。相似体转场就是上下镜头中具有相似的主体形象,这种相似性可能表现在物体形状的相似、主体运动形式的相似、主体大小位置的重合以及概念上的同一属性等等,利用两个物体在某一点上的相似因素贯通上下段落。相似转场是比较常用的转场技巧。人们对形状十分敏感,形状可以引发非常活跃的思维活动,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利用形状的相似性进行组接,具有贴切、自然、生动的效果。如《两小无猜》中刚刚转学的小苏菲因为她的波兰血统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由书包里写着典型波兰名字苏菲?科瓦尔斯基名签的特写镜头开始,镜头快速退出书包,拉开,是苏菲低着头走路的镜头,迅速转到三个同学的面部特写,镜头再拉开,一群孩子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圈住苏菲,一起嘲笑她,镜头上升,变成俯视,从孩子们围成的圆圈切换到朱利安宝盒的圆形盖子,镜头再次拉开,朱利安手里拿着盒子和妈妈谈话,由相似体,孩子组成的圆圈,圆形的宝盒盖子,形成了流畅的形状相似体转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陈第公园
后一篇:房子的变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