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1-08-15 18:03: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研.教学 |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晋江养正中学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形态的差别;
2、通过实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提高读图观察、思考、生成及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
4、增强爱国爱家情感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难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和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能热情参与课堂活动,但容易过度“激动”,影响学生的听课和思考,不利于学生学会思考,潜心学习;同时学生虽然能踊跃发言,但却不太懂得倾听与思考,影响很多同学的课堂学习效果。
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能根据图片资料简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点,但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某些景观不熟悉,对某些现象不理解,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欠缺。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和材料分析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和内容 |
时间 |
教学活动 |
||||
教师活动 |
学情预设 |
|||||
一、聚落的形态
1、
2、
3、 |
|
[情景导入]世界各地的居民,除了种族、语言、宗教信仰不同,他们的居住地也不同。 [调查]同学们分别来自乡村、城市或城镇? [展示]上海市、香港、北京、一些小乡村、城镇景观图片。 [讲述]我们看到的这些人类的居住地,就是聚落,他同时也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 [过渡]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居住地有什么不同的形态?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展示几幅城乡对比图片概括] |
[回答]人类的家园(居住点) 城市和乡村 可从城市建筑、交通、生产、生活和娱乐几面方谈 |
|||
教学目标和内容 |
时间 |
教学活动 |
||||
教师活动 |
学情预设 |
|||||
4、 村庄 ↓ 城镇 ↓ 小城市 ↓ 大城市 5、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民居特色 自然环境特征 |
|
|
房屋 |
道路特点 |
人口规模 |
生产活动 |
城市 |
密集、高 |
密集、交通方便 |
大 |
非农业生产(工、商) |
||
乡村 |
分散、矮 |
稀疏、不便 |
小 |
农业生产 |
||
[过渡]从前面的分析,今后你会选择住在哪里?
[展示一组城市社会与环境问题图片] [讲述]当然这些问题并非绝对会出现,只要对城市加强管理和进行合理规划,便能创造出更美好的城市。 而城市和乡村并非是对立的,如城市是区域经济、服务、管理中心,城市也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活动]读P52思考: 1、从景观图和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关聚落的哪些内容? 2、观察分析两组图片,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建筑群、交通、绿地如何变化? ②聚落占地规模和人口总数如何变化? ③ 从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什么变化? ④ 你认为下列哪些地方容易形成城市?你的理由是什么?
河流附近
公路、铁路附近
热带雨林深处 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
[展示东北和俄罗斯民居,讲解] 特点(墙体厚实、有壁炉或火炕、窗小有双层玻璃、屋顶高耸)——原因(冬季寒冷、积雪较多) 湿热地区民居房屋尖顶,墙薄、门窗多而大原因是什么? |
城市 从住房、道路、生产、环境等方面谈看法 观看城市农贸市场图 建筑、生产活动场景;河流、聚落用地、道路、绿地等 用地面积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多;建筑物越来越密并向高层发展;人口截越来越多;生产方式由农业转为非农业。 从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因素分析。 读图理解 特点:墙体厚实、有壁炉或火炕、窗小有双层玻璃、屋顶高耸。 原因:冬季寒冷、积雪较多。 排水、通风散热 |
教学目标和内容 |
时间 |
教学活动 |
|
教师活动 |
学情预设 |
||
|
|
[展示图片]读“东南亚、北非民居,说出其特点及反应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展示图片]读“东南亚、北非民居”等民居,说出其特点及反应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探究]闽南一带的骑楼式建筑原因是什么?应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们主要知道聚落的形态,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探讨了乡村演变成城市的过程,重点结合实例分析了聚落中的民居特色与其自然环境特征的关系。 不同的空间自然环境不同,在历史上曾经形成一些遗留至今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
闽南一带光热较强、雨水多。
|
板书设计:
3.4
[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第一课时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阅读和分析城乡景观图和不同自然环境影响下的聚落建筑景观图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运用图片描述城乡景观差别”这一内容时,本人选择了“安海镇、晋江市区、泉州市、安海后桥村”等图片,使学生能结合身边见闻,理解城乡概念及其景观差别,同时也选取“上海市、纽约、内蒙古牧区、山区林场”等开阔学生视野,增广见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在展示几城乡景观图片后,由学生按景观特点对其分类,并说出从图中能获取有关聚落的哪些内容,然后列成表格由学生对比其差异,由此培养学生观察景观图获取图表信息分析和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内容时,结合教材,选取了“南亚地区高脚屋、北非民居、俄罗斯民居”等景观图片。由于学生尚未学习气候知识,所以本人先展示图片,由学生说出其建筑材料、民居特点(屋顶形状、门窗大小、墙体厚度等),再思考除了民俗与审美情趣不同之外,其建筑特色有何实用性(挡风、保暖、遮雨),由此可反映当地自然环境(主要是气候方面)有何特点。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结合生活体验观察地理图表、分析地理问题、理解地理原理的目标。
整体而言,本节课学生能基本学会观察地理景观图,获取景观图有关地理信息,分析和思考地理问题,理解地理原理;学生能做到学不离图,并熟练用图,达到图在心中,并注意图文结合,完成教学目标;能有效实现师生全程的运用地理图表互动。
但是,因对几个教学内容分析的过于全面和细致,再加上学生的活动和师生互动等过程,致使本节课教学时间过于紧张,甚至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无法完成。今后应处理好教学的详略,更好的把握教学节凑,有效控制好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