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
(2013-05-10 16:17:45)
前几天从帝都到潍坊看一个项目时间,乐居的某菇凉微博私信我说乐居举办一个活动:由电影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然后由乐居策划房地产行业的这么人曾经的青葱岁月。当时因为出差在外没有办法拿到照片,所以十分抱歉地说无法参与哪项活动之中。
昨天早晨从帝都坐火车到达郑县,和同学联系晚上一起坐坐,后来同学说联系一下我们一年级时间的辅导员。我说那当然好了。
晚了见了面,当年年轻漂亮的辅导员经过二十年岁月的洗礼已经变成了一位端庄睿智、恬淡平和的知识女性。同学说:老师听到我说要和你一起吃饭,马上就说是不是那个子高高的,然后烫着爆炸式头发的呀》呵呵,看看当年自己的青葱岁月个性张扬的外形给老师留下了多深的印象呀。1990年进入我就读的第二所大学,至今已经有23年的历史了,每年即使有五十个学生,那么也会有一千名她的学生,何况我们那届我们班就有110多个同学,再加上她教课的学生,差不多有两千人了,同学一报我名字。她马上说出来我的形象来,足见我当时的造型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
昨晚谈到当时我那酷酷的爆炸式发型(来源于费翔,当年他唱冬天里的一把火时间就是那种爆炸式的发型),我说那是青春叛逆期的招牌,我说原来在父母身边被管制的太严,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己做主,一旦离开了家庭,离开了父母到了大学,基本上没人再管你的造型、依着的时间,长期被压抑的东西就会释放出来,原来家庭管教越是严格的那么表现出来的可能就越会超出人们的想象,那么我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家伙,当时把老师和同学说的哈哈大笑
在写这篇文字的之前我在车上看微博,看到沈阳一个哥们“致青春”的照片上也有一张和我差不多一样的爆炸式的发型。也许今天的人们无论是我们这样年龄的还是那些70后、80后、90后站在今天的时去看那爆炸式的发型不会理解,但是那个年代,无论是在此之前的手提卡式录放机、喇叭裤、蛤蟆镜还是大鬓角都是那个时代的超前的,耍酷的、令一些小姑凉着迷的(就像今天有80后、90后的菇凉喜欢大叔一样),但是在媒体与思想者看来是奇装异服的社会问题青年才有的装扮。
其实在我的青葱岁月中除了这个爆炸式的发型之外还有另外一件叛逆父母的东西:一件大红色的衬衣,刚刚经历完文革几年的时光,刚刚从哪些灰突突的服装颜色中解放出来的人们对于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穿件那么耀眼的衣服是何等的目光呀。你穿着那样的衣服从大街上走过时间所迎来的目光无疑是比今天在车展上干露露那样的装扮更让人难以理解的。
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以自己浅薄的心理学知识来分析的话其实这其中包含着诸多复杂的成分:对于管制的反叛、想引起人们的关注、试图张扬个性、看成是时髦。而这一切究其深层次原因的话其实是内心高度自卑的外现。这些人中无论是学习不好的孩子,过早走向社会的,还是虽然学习好但是在家里被管制的十分严的那部分人,总之一点都是一种对抗,对待原有的社会价值标准强加给这代人的一种抗争。而我当然是属于后者。我也是自卑。
大学时间读萨特的著作,知道了他的一个著名的观点“存在即合理”。我想无论是我们这些已经青春将失的正在走向更加成熟的年龄的人还是依然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青春的岁月是短暂的,每个人在那样的年龄阶层都会干出来一些别人难以理解的甚至是遭到社会唾弃的事情,但是今天我们回头去看,喇叭裤也好,大鬓角也罢,靡靡之音也好都没能使我们堕落,都没有让我们停滞不前。当时在大学时间,我们那代人被以为是垮掉的一代。如今再看,我们都是令人艳羡的大叔或者是家庭的顶梁柱,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承担起家庭与社会的重任。而在现在有人对90后、00后也是有颇多的微词,如果自己想想自己的话你就会发现,我们现在好多对于我们子女的不满或许就是当年我们的父母嘴里经常所说的话语。
毕竟东逝水。哪个毛头小伙子年轻时间没有干过一两件在大人看来是不着调的事情。如果果真都是让我们的父母满意的话,那么我真怀疑这样的人有没有真正的青春。
云在青天,水在瓶。顺其自然,所为当为。
青春就是一面张扬个性的旗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