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青天水在瓶
(2013-04-10 11:42:43)偶发兴趣开始书写过去游走过的城市,虽然是以博客形式写的,然后通过长微博发到微博上了,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我已经书写的几篇博客中,长微博的阅读量均已超过万次,而在前面写的有关《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影片观感的《各自的朝圣路》在微博上的浏览量突破了54000人次,而在博客上面浏览量均没有突破五十人次,而在以前博客的浏览量起码也是有几千甚至上万的,记得我在08年的一篇博客《把北京人赶出北京》的博客,说是因为房价因素,北京的很多原住民都被赶到三环外面居住了的文章,一天的浏览量就突破五万,而评论则有几千条。
导致博客上浏览人数十分少的原因无外乎三个:一是长微博已经能够看到全文,二是微博没长时间没有去打理,三是微博没有被推荐的缘故。
面对着博客上浏览量的减少我只能坦然面对,不然又能怎样。
其实类似的事情很多,就像因为电视的存在,戏园子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而作为国粹的京剧现在看的人十分的稀少,不要说京剧即使所有的剧种都存在类似的现象,河南电视台在十年前推出的《梨园春》栏目据说原来很火,具体火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不太了解,原因是我几乎不看除了中央电视2、4、10以外的任何电视栏目。原来还会看看电视剧,现在即使看电视剧也是在电脑上看的,很多去看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原因是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看起来太急人,而在电脑上就不一样了,比方曾经热播的《北京爱情故事》我在电脑上用了三天时间就看完了,这符合我的性格,办事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
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得与失,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有人耿耿于怀,整天郁闷、纠结,不能够面对现实。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获得患失而最终“贻误战机”,大把的“青春时光”被白白浪费掉了。
面对生活,我们应该持有“活在当下”的心态。整天看到微博上一些人除了咒骂社会不公,编段子来讥讽政府和执政党之外,很少看到有“正能量”的传递。然而也有一些人整天乐呵呵地工作生活,难道大家面对的不是一样的社会现实吗?非也。
我曾经在一家上市的医药企业从事销售及市场工作,先后在无锡、江苏、天津、秦皇岛、唐山、北京、郑州工作,在辞去医药公司的工作之后到三大中央级的平面媒体之一工作,因为工作环境的转换及待遇的差异,由原来一个花钱大手大脚,从无锡到上海都会花800元、天津到北京花300元打的“烧包货”进而去北京住在玉泉路国防大学二号院的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地下室,还是和朋友一起租住的,后来住在郑县的孩子妈妈带着儿子看了之后采取女人惯用的“一哭、二闹、三上吊”之第一招之后,为了家庭和睦,我就乖乖地拉着拉杆箱和她一起回到河南,而在老家乡下呆了一个月之后她建议离开脏乱差的郑县,直接回到乡下老家。
经过一番挣扎,最后依然决定卖了郑县的房子,回到了天蓝水碧、一年四季绿色常在,三季有鲜花盛开的乡下。这样一年有九个月左右的时间都呆在那个出门可以步行上班的地方。
由快节奏的大城市,转换到那种公交车来了一看没座位就不上去,五十元钱可以坐出租跑遍全城的乡下,那是和北京时间在建国门地铁站回玉泉路要先坐地铁往东去,到了大旺路然后再折回,就是为了有个座位的时光是两种不同的生活。
在乡下的时光自然有在乡下时光的不美妙的事情,不然在09年北京房价飞涨之后出现“逃离北上广”的现象,而在11年媒体又热炒“重回北上广”何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上去了,下不来”就是已经适应了一线城市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适应了那里人际交往的模式,适应了各种各样的活色生香的业余生活,猛地回到了街头都是闲散的游人,下棋的老人,办公室里喝茶聊天的“无所事事”的“混日子”的生活,还有那些微妙的人际关系,觉得那是一种浪费青春的行为,所以虽然“北上广”生活有着很多的无奈与艰辛,但是有些人依然决然地放弃了家乡父母给安排的舒适生活。
我回到乡下也有一段不适应的时间,当时在乡下要找一份一个月2000元的工作都是难,而这样的收入还没有我原来每月的电话费多,就这样在乡下闲暇了一年多时间,“坐吃山空”毕竟不是事情,既然回到了乡下,就要适应乡下的环境。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就要学会利用环境,活在当下不是说消极地是环境,而是对于过往的生活与工作不能念念不忘,毕竟那只是过去,过去的东西只能说明历史不能说明现在,更不会是将来。
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就要干与环境相适应的事情,但是不是随波逐流,更不是完全屈从于环境,而是高起点的规划生活于工作,用农村的一句话来说“毕竟是见过大世面,吃过大盘荆芥”的人,所以做一些事情的肯定有些是比乡下的人更有远见性和规范化的,当然不是好的事物都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因为理解与感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样起初做起来并不是十分的顺手,难免有着这样那样的磕碰,这个时间要学会耐心地等待,因为有时间操之过急难免忙中出乱或者是事与愿违,等待看似是一种煎熬,从另外一方面看等待其实也是一种磨砺与修炼。
正式抱着云在青天水在瓶,顺其自然,所为当为的积极健康心态,一些原本按照自己在城里生活期间的游戏规则与生活方式看是格格不入的事情却也变得顺眼与合乎情理了。萨特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既然是暂时的无力改变某些现状,那么即使不同流合污也要看淡,这样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学会享受生活,反而会出现一种大智若愚般的散淡与悠闲。
毕竟是一个曾经风风火火之人,毕竟还有一段“青春的尾巴”可以抓住,自己的激情并没有被那些散漫的慵懒磨灭,所以我会时常出去行走,去北上广深感受滚滚的车流、直插云霄的高楼、摩肩接踵的人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同时,时尚微博达人的我并没有大部分时间生活于乡下而落伍于时代,反而因为有大把悠闲、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方说上上网、玩玩练练看这样“小儿科”的游戏、坐在自己的项目看看时尚杂志、翻看各种图书、偶尔也会故作小资地喝上一杯“鸟粪”,约一帮狐朋狗友到自己项目喝茶聊天、上下班时间走路、暴走、冬泳、隔段时间到全国各地溜达一圈以不至于使自己越来越像乡下人(其实虽然原本就是在农村土坷垃堆里长大的娃——有时也要故作是有身份的城里人)、更为重要的是上上微博,骂骂政策(有时也骂制定政策的人),而最为重要的是网上有一帮能够互相尊重的各地的男友博友。
窗外,阳光很好,我宽大的办公室内温暖四溢,绿色的植物生机盎然,一杯正山小种的茶喝的剩了半杯,一个上午的悠闲时光就这样被我挥霍掉了。
肚子饿了。出去吃饭,然后就在办公室睡个午觉,下午约人喝茶。
活在当下,生活于乡下是一种不是所有人都能安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