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小吃
(2010-09-29 23:41:05)
标签:
歙县豆腐鱼汤长毛明油杂谈 |
分类: 杂谈 |
走南闯北有些年头了。
吃过的各地美食也算不少。但是真正要让自己马上回味起来的确实不多。不知道是什么的缘故。也许很多时间都是在吃大餐吧。
想想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吃过多少种食物。但是要论说起来记忆印象深刻的都是一些地摊食物了。
一餐和人一起吃掉上万的经历有过。但是究竟吃些什么还是忘了。
记忆最深刻的当属自己还是一个小屁孩时期,跟了父母到另外的一个庄子去,在那里的“会”上吃的小吃来。
记得当时是冬季。我还小,大概是五六岁的光景,也许还有两桶黄鼻子。具体有没有是忘记了。干什么去的也没有记得清楚,反正天气很冷,饿了。和父亲来到一个围了棚子的小摊那里,等着喝鱼汤。
一种把很小的鱼收拾干净,事先用油炸干,然后再烧着大锅的开水,等到有人吃时,就抓上一把干小鱼,放进锅里再煮透了,然后用粗糙的大腕盛了满满一碗汤水,汤水由于已经煮过很多的干鱼,所以满锅都是油星子,那汤里面也满是油,有的还专门用牛油熟了辣椒,红色的明油放在一个大老碗里。
满碗的汤水盛好后,上面飘着几条已经被煮透的鱼,然后卖鱼汤的把事先已经切好的香菜、葱花、还有蒜苗等根据各人的需要给你抓上一些,然后再买上一个馍馍,或者是在家捎带的馍馍,用手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泡到汤里一会就泛了,喝着鱼汤,吃口馍块,然后再吃口鱼,由于放了大量的红色辣椒明油,嘴里喝的只吸溜,不一会,因为吃了辣椒明油太多,头上马上冒出汗来。一会身上也会出汗来。当时一碗鱼汤仅仅三两毛钱,鱼是有数的,汤可以随便喝,很多人说是喝鱼汤其实就是为了拿那汤泡馍馍。
96-98年我在无锡期间,有一天看到一个在郊区养鱼的大哥带了一铁桶小鱼回来,我问那是干嘛的?他说是喂狗的,我说能不能给我一些,他说你干嘛,我说我吃呀?他睁大眼睛,说这么小的鱼能吃吗?我们都是拿它喂狗了。我说可以吃,并且很好吃。周围的孩子们都觉着好玩。
我们用房东大哥家的菜盆弄了大半盆子,然后用温水冲洗后开始进行开肠破肚,整整弄了一个多小时才把那鱼收拾干净,这时邻居家的孩子们一直看着。等到收拾干净之后,我把它用料酒、盐等调味料腌了起来,然后到菜市场开始买香菜、香葱、蒜苗等,并且专门买了一瓶辣椒油。
半个小时后开始炸鱼。先把鱼炸一遍,等到放凉了,然后再放进锅里再次炸一遍。这次出来后我就给一直在旁边观看的孩子们一人一条让他们吃,起初不吃,后来我做了示范才吃,结果一吃不当紧,炸的焦香小鱼很对小孩子的胃口,大家继续要求吃,然后就每人又给了几条算是完事。他们都出去玩了。
等到鱼炸好。然后就是烧开水了,按照我小时间的记忆,然后把水烧好,放鱼,然后是盛到碗里,把那些事先已经切好的香菜、香葱、还有蒜苗等等在鱼汤上面一放,加上小磨香油,辣椒油一放,镇江的香醋一放,每个大人一碗,大家吃着各个称赞好吃,房东大哥12岁的女儿张艳非让他爸爸当时都要我给说说是怎么做的,今后也要做。另外一次她逼着她爸爸是学习我们包饺子吃。
这是我老家的小吃。还有一个记忆深刻的小吃是95年的9月在安徽歙县吃的长着长毛的豆腐。
那次我们从河南出发,走南(京)洛(阳)高速一直正东,先后到了无锡、苏州周庄、杭州西湖、千岛湖游玩后在我的建议下,开车从千岛湖走山路去黄山、一直走到天黑才开车出了山,然后到达歙县县城。
歙县是著名的砚台之乡。
当晚我们住在歙县县委招待所。一夜潮湿的被褥让我们受尽的难闻的霉味。好难挨到天亮。说赶紧走吧。人家招待所的人说,到了这里不吃长毛的豆腐算是白来了。于是就在招待所附近新安江的江边上一个露天的小摊上开吃长毛豆腐。
长毛的豆腐是歙县的特产,根据豆腐生产过程的不同,豆腐的毛分为三种颜色:黄毛、白毛、和绿毛,长出来的绒毛足有四五公分长,毛茸茸的很是好看,我们当时吃的是白毛豆腐。
几个人围坐在一个用煤球烧的平底锅四周,然后把长着长长毛绒的豆腐放进有些许油的锅里煎、一会毛茸茸的毛毛就变得没有多少了,这时卖家会往上面撒些调味料,满满地豆腐熟了,发出吱吱的响声,一面被煎的黄焦,然后每个坐在锅周边的人拿了筷子就着锅直接吃,趁着热气,一种特殊的香味马上会随着烫嘴的豆腐进入味蕾,人们都是一边吃,一边吹,很是好玩。
据说这样的吃法还挺有传奇的。
当年朱元璋要饭,要到一块豆腐,不舍得吃,就放了起来。
后来忘记了。然后是下雨,几天没有要到吃的,饿的直叫。到处找东西吃,还是没有,最后找到豆腐时,已经张了长长的白毛,他看想把它扔了,但是一想到没有吃的,还是没有忍心,结果就把那块长了长毛的豆腐在锅里煎了,等到弄熟只好,发现超好吃,这样就流传下来了。
其实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一些不经意之间的事情往往会成就一些事情。
生活的大餐固然不错,但是别具特色的小吃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