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吵架无对手

(2010-03-28 19:29: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情感

吵架无对手

 

上午我们一个小姑娘上班时间满脸乌云遍布,问何故,说是和准老公吵架了。

我说你就幸福去吧!吵了架还这样!吵完就算了,赶紧工作吧。能够有架可吵绝对是幸福!她不解,我说有人想吵架都没得吵,比方说剩女,比方说说我!我说完,她马上笑起来了,赶紧投入到工作状态中去。

由董文丽与合作演出的《金婚》可以说是2008年的热门电影,就像2009年最后播出的《蜗居》一样,因为切中现实而广受社会的热捧,原因就是距离生活很近很真实。

《金婚》的一对夫妇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的火热年代一直演到建国60周年前夕,从两个人结识到他们包上孙子至以至于自己的子女离异,故事贯穿一个家庭的几十年与国家命运的共生共长,剧中的主任公磕磕碰碰地走过了一生,夫妻之间有争吵,有别扭,也有关系暧昧,但是尚未进一步的女人出现。就这样他们走过了一生,无论是辉煌还是平淡、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圆满。

我们再回到刚才说的吵架上来。其实夫妻之间过日子吵架似乎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因为文化与观念的差异会导致在认知与兴趣爱好与处理事物方法的差异。两个原本陌生的男女从认识、认同、认可到产生爱意、爱慕、爱情然后走到一起,走向婚姻,虽然两个人之间在没有结婚之前就已经有所了解,但是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家庭、由此导致的情趣、爱好、观念等各方面都会有差异,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冲突与整合,在婚姻家庭中,双方的结合就是亚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的过程。

婚姻说到底就是妥协。不是一种观念向另一种观念低头,而是夫妻双方之间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妥协,不可能是一种文化消灭一种文化,也就是说家庭中的事情都是商量着来的,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总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庭生活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夫妻生活注定是没有多少幸福可言的。

吵架是一种观念企图说服另外一种观念的文化冲突的最为激烈的形式,夫妻双方能够吵架,说明夫妻中间文化冲突的程度打到了激烈的程度,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双方都有企图说服对方的心情与意图,就是对对方还抱有希望。

夫妻双方如果真正到了不吵架的地步似乎也就完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吵架也是一种幸福。

说这样的话也许有人会嘘嘘,其实仔细想想就不会这样了。

说到吵架是幸福,最能羡慕的也许是剩女了,一些已经到了结婚年龄而没有步入婚姻殿堂的女性也许看到别人吵架就会产生一种羡慕的心理。

大学时间,我们班的女孩谈了一个同系的男孩,他高我们一级,经常见到他们两个就一些哲学问题讨论的不可开交,有时会激烈地争吵,我们都说烦不烦呀,课堂上还没被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问题折磨够吗?干嘛下了科还要争吵那些个问题,谈恋爱也没有一点的情趣。

后来结了婚,孩子妈根本和自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之间的差异太大,所以根本无法和她探讨,到了这时才羡慕我们班那个女生来。

婚姻走了十多年,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会发生争执,到了后来双方之间的而差异越来越大,知道已经无法互相改变和妥协了,只有闭嘴了,除了每天简单的礼节性的问候,比方说吃啥饭?回不回来吃饭等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争吵自然也就消失了,发觉一年多没有吵架了,想想实在是连架都不愿意吵了,这个婚姻也就走向死亡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手。

没有分手的时间,想到和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女人将来会和别人在一起,自己辛苦赞下的房子会被另外一个男人住,当时觉得自己看到对方如果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会内心难受。这也许是当时的想法,真正到了连吵架都没有,然后真正离婚了,这些都似乎和自己无关了。

就在昨天,大概12点的时间,我坐车去市中心,走到离原来居住的地方没有多远的时间,无意向外看时,恰好看到孩子妈正把自己的右手放到一个男人的左手上,看到这一幕我内心居然像看到路上的其他男女牵手一样的平静,内心没有丝毫的感觉。这是我们从去年八月分手以后第一次看见她,虽然因为孩子的缘故,在电话里和她联系过不下十次,但是看到人是第一次。并且看到那么亲昵的行为,自己丝毫没有感觉。平静、平淡。这样印证了我们做出分手决定的正确性来。

由爱生恨。说的是爱到极致就会产生恨意。当初平静地分手,现在看到她满脸笑容盛开地牵着其他男人牵手的,自己依然是没有任何的醋意。我知道自己彻底从那场婚姻中走了出来。也祝福她这么快就摆脱了分手产生的不愉快。希望她今后能够幸福美满。

现在我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者,平静、安逸地生活着,没有争吵,没有红脸,读书看报。上网写字(并且是拼音写,一遍成,从来不再看。所以错别字不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