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探访完成大清统一全国的关键人物多尔衮的王府,今日得以成行。他是大清帝国的杰出人物,入关后顺治初年国家的实际掌权者。关于这个人,无论正史还是传说,人们了解的比较多了,尤其是近几年的影视作品的清宫戏的走俏,多尔衮甚至是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咱就不多说了。
普度寺,位于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大街东侧(普渡寺前巷35号),作为北京的非著名寺庙,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您可曾知道,它曾经是清初赫赫有名的摄政王多尔衮王府。
早在明代,普度寺这地界就已经是皇家园林东苑的一部分,当年这里树木苍翠、风景宜人,永乐皇帝经常带皇子皇孙来此游玩,还为皇太孙朱瞻基在此修建了皇太孙宫。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德皇帝,他登基后,当年的皇太孙宫自然也就成了“龙兴”之所,于是在此大修宫殿,称之为“南内”也称“小南城”这就是明南宫的起源。
有两位重量级历史名人与普度寺有关:明英宗朱祁镇和清初的开国功臣睿亲王多尔衮。
我在以前的博文寻访景泰陵中涉到明景泰年间的“夺门之变”。这话还得从明正统十四年(1449)说起,北方部族瓦剌(也就是蒙元残余力量)入侵,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土木堡之变”。此后,群臣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改元“景泰”,并在于谦等大臣的支持下在北京城下击败瓦剌军队。一年后,英宗被瓦剌放回,景泰帝将其尊为上皇并软禁在小南城中。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泰帝病重不能临朝;十六日夜,武清侯石亨、徐有贞等大臣,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急奔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扶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重登帝位。英宗复辟后将其曾被软禁过的小南城进行了重新整修,增建、改建了大量殿宇,使南内成为与大内(紫禁城)、西内(西苑三海)并称的皇宫“三大内”。
1644年清军入关,统领数十万八旗铁骑攻占北京的统帅年仅32岁,他就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此时顺治帝年幼,军国大权均由多尔衮一人独揽,称摄政王。多尔衮入京后,居住于在明代南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睿亲王府中,也就是今天普度寺的所在。
1650年,多尔衮在关外行猎途中猝死,顺治帝亲政。仅两个月后顺治帝下诏清算多尔衮罪行,废其封号、黜其宗室、毁其坟墓、财产入官,睿亲王府被查封废弃。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下诏将原睿亲王(多尔衮)府改为寺庙,。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将此寺赐名为“普度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也就是多尔衮死后12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多尔衮没有子嗣,乾隆帝让多铎(多尔衮之弟)的儿子多尔博(曾经过继给多尔衮)的五代孙继承睿亲王称号。而多尔博后代的王府称睿亲王新府,地点在现在的外交部街,原来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了。
民国时期,普度寺被辟为学校,最早叫“国民三小”,后根据其地理位置称南池子小学。
2001年,腾退南池子小学,并搬迁了186户居民,拆除了5000平米的违章建筑,对普度寺进行了全方位的修缮,现免费对游人开放。
今天到普度寺,我们能看到的也就是山门和正殿了,但毕竟这里曾经是叱诧风云的多尔衮的王府。估计普度寺周边的房屋也曾属于王府,但如今都是一些新建的仿古四合院,没什么看头。
现存山门的背面有大清12位一把手的塑像,完全是现代作品,粗糙拙劣。山门东侧立着多尔衮的半身像,自己守护者自己当年的家。http://s10/middle/4e920394t737280d8b939&690
http://s11/middle/4e920394t8279095a3aea&690
http://s9/middle/4e920394t82790b80f768&690
http://s6/middle/4e920394t7372813ea575&690
http://s13/middle/4e920394t82790d4fd1fc&690
http://s1/middle/4e920394t82790e51b1a0&690
http://s7/middle/4e920394t737281844e86&690
http://s6/middle/4e920394t82790fe47115&690
http://s1/middle/4e920394t827910c9eb40&690
http://s7/middle/4e920394t82791345b67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