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模拟法人”管理对策

(2007-09-26 10:59:52)
标签:

产经/公司

模拟法人

企业管理

分类: 经济之辨

“模拟法人”管理对策

 

□廖明星/文

 

“模拟法人”作为一种经营管理模式,它明确二级单位享有法人企业的地位,承担法人的责任,拥有法人企业的权力,获得法人企业的利益。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束缚,收到了“三分三大”的效果,即:二级单位分块经营,经营者的责任加大;企业内部分灶吃饭,压力传递的动能增大;生产、多经、生活服务分线搞活,利益关系的明晰度增大。总的看,职工是欢迎的,效果也是明显的。毋庸讳言,由于新机制问世不久,加之外部的制约,观念的误导,利益的驱动,新旧两种体制的摩擦,尚存在种种矛盾,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当前“模拟法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当前效益,轻长远利益。过去常讲抓当前促长远,“干一想二看着三”。当前短期行为不乏其人,“效益拿到手,一俊遮百丑”。加之企业资金短缺,正常投入严重不足,开拓延伸滞后。

(2)重市场开拓,轻营销策略。“模拟法人”经营之后,企业二级单位有了营销自主权,可以自行开辟市场,自找用户,直接产销见面,打破了过去整个企业统一销售的格局,收到了增销促产的效果。但一些二级单位为了争夺用户,不惜损害整体利益,同室操戈,竟相压价,使销售利润下降。此种负效应在处于买方市场的地区十分明显。

(3)重采购多渠道的搞活,轻主渠道的集团优势。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实行集中统一的物资供应体制。随着物资采购权的下放,二级单位有了采购自主权,方便了生产,打破了垄断,使物资供应部门参与竞争。但是,下放物资采购权之后,由于当前采购机制还不完善,有些地方呈现出无序状态,采购人员增多,难免滥竽充数;采购渠道增多,供应渠道被打乱,质量无保证;储备资金占用增多,储备结构不合理,储备定额被突破。经济批量效益下降,集团优势弱化,采购成本上升。

(4)重资金的“分灶吃饭”,轻相对集中管理。分灶吃饭是“模拟法人”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征,各二级单位可在银行自立账户,在不突破工资总额控制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分配。由于利益的驱动,有的擅自在银行开设账户,搞账外账、两本账,化全民为集体,化集体为私人。有的将自销产品收入、营业外收入、自办实体的创收、工程余款等自销产品收入、营业外收入、自办实体的创收、工程余款等进入“小金库”,一方面大量存款,一方面又去银行贷款,影响营运资金的周转,使企业资金短缺雪上加霜。

二、“模拟法人”管理模式的主要规范

“模拟法人”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新机制固有的弊端,而是由于缺乏应有的行为规范带来的。具体如何规范,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从原则上讲,其主要规范应概况为“四性”,即:管理职能的层级性,资产经营责任的有限性,经济关系的平等性和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1)管理职能的层级性。现在许多人重视企业总部及二级单位两级如何分权,往往忽视各自应承担的责任。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划清两级的职责入手,以责定权,适度授权,这是领导科学的首条基本原则。实行“模拟法人”管理之后,企业总部应该履行战略决策中心的职能,具体为十个字:规划、决策、协调、监督、服务。二级单位作为“模拟法人”应该承担法人企业的责任,完成经营目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搞好安全生产,增加职工收入,维护企业内部稳定。

(2)资产经营责任的有限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本质特征是有限责任,在理论上承认企业法人财产权,在实践中正确界定法人财产权。就是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将固定资产以授权经营的方式,由二级单位全权经营,并对其保值增值负责。严格资产经营责任制,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先决条件。其内容应以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增值为重点,以提高综合产出能力为目标,按照级差收益的原则确定增长幅度,以承包合同形式落实责任,直接与二级单位一把手的奖惩挂钩,克服短期行为。当务之急是,有关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指标体系。

(3)经济关系的平等性。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模拟法人”经营,内部市场化运转,使企业管理从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按照市场准则,大力培育内部市场,诸如劳务市场、科技市场、资金市场、物资市场等,按质论价,等价交换,平等竞争,充分发挥内部优势,搞活经营。

(4)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实行“模拟法人”经营之后,应坚持改革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不能以权代管,以包代管。应继续深化“转机制、增效益”活动,全面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强化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加强技术标准、产品质量、职工培训、安全生产的管理,促进减人提效,扭亏增盈,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推行“模拟法人”管理,加强宏观调控的对策

实行“模拟法人”管理之后,加强宏观调控势在必行。这种调控应是通过制定政策、调整价格、提供信息、强化监督、利益驱动等途径,协调单位之间的经济活动,规范其经营行为,做到管而不死、紧而有序、活而不乱。

(1)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经济法则的原则,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方法去解决,不能走“回头路”;二是坚持整体利益的原则,对各自为阵的应予以经济制裁,对整体利益作出奉献的应予以经济补偿;三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群众效益并重的原则,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四是坚持依法经营的原则,应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

(2)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一是思想控制,要强化职工的企业主人翁意识教育,使每个职工,尤其是经营管理者识大体、顾大局,树立同舟共济的思想;二是组织控制,诸如建立经销机构、物资供应服务机构、生活服务机构等,协调销售、供应、生活方面的管理,平等协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三是经济控制,应相对集中必要资金作为调控手段,用于转产开发、科技进步、安全技措、环保等项目,调整单位之间的收益差别,否则调控就显得无能为力;四是坚持立法控制,当前应重点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的管理,做到银行开户的规定统一、核算制度统一、会计报表统一,防止资金外流、虚盈实亏、短期行为等。

(3)宏观调控的主要方法:一是发挥内部银行的管理、监督、核算和协商作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二是经济仲裁法,对于违背内部经济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因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的,应给予经济处罚,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三是科学评价法,评价企业的工作,应突出综合经济效益,重点考核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固定资产增值率等,讲求真实性与整体性;四是审计法,包括离任审计、效益审计、专项审计等;五是民主评价法,充分发挥职代会民主评价干部的作用,奖励成绩卓著者,帮助成绩平庸者,处罚严格失职者。

 

(此文完成于1997年5月。发表于《工厂管理》1997年第8期、《经营与管理》1997年第8期、《改革月报》1997年第11期、《企业改革与管理》1994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