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节不保的文坛高山——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写作背景评析(原创)

(2017-12-12 11:26:50)
分类: 书评影评


  周作人出生于1885年,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周家三兄弟,老大、老二在文坛上颇有建树,老三是个生物学家。周作人的文章清新淡雅,如话家常,无处不显示着他深厚的古典、现代文学以及东西方文学的功底,在新文化运动中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散文,与鲁迅、林语堂等人不相上下,达到了散文写作的一个高峰。
  这篇《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早期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篇幅短小,只是一篇小品文。却写得清新隽永,趣味深长。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文章引用了多处的诗句和民俗典故,显出了作者深厚的民俗文化功底。事实上,他也是一个民俗学研究的专家。
  《故乡的野菜》写于1924年,那时他已经在北大当了七八年教授了。他在学生中名头很大,影响深远。开设过近代散文的专门课程,并且是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的首任系主任。其功力可见一斑。有人说,周作人是文坛上难以超越的一座高山,确实有几分道理。
  周作人与其兄鲁迅的关系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大谜团。鲁迅是家中的长子,周父丧于1896年,其时鲁迅15岁,周作人11岁,周建人7岁。鲁迅早早承担了支撑一个大家子的重担,按理说对母亲、兄弟是非常照顾的。但周作人突然与鲁迅不合,并导致决裂终生。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1923年,周作人突然给鲁迅写了一封绝交信,言辞决绝,又云山雾绕。既不说发生了什么事,也不说谁是谁非。原本快乐生活在一个大宅院里的周家母子、三兄弟和弟媳、孩子一大家子,随着鲁迅的主动搬出就此分家了。此后,鲁迅和周作人绝交,二人终生未对这封信作出解释。究竟那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后人对此猜疑不定,甚至还扯出桃色新闻。但当事人的始终缄口不言,使得二人的绝交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周作人的性格人品在历史上其实是非常模糊的,不过其在大节上有亏,当了汪伪汉奸却是不争的事实。周作人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多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部分南迁大后方。多数教职员随校离平,周作人以“系累太多”留在北平,拟以“卖文为生”。北大校长蒋梦麟委任他留守北大,保管校产及图书,由校方每月寄生活津贴费五十元。
  1937年12月,北平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周作人起初拒绝了汪伪政府请他在教育界任职的邀请。但是随后却逐渐与日本人和汪伪政权拉拉扯扯纠缠不清。1938年4月9日,日本方面在北平召开“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周作人赫然出席并发表亲日讲话。不久之后,发生了周作人遇刺事件。这件事导致周作人彻底倒入了日本人的怀抱。
  1939年8月,周出任伪北大教授兼该伪校文学院院长;9月3日,参加东亚文化协会文学部会议,成为“东亚文化协会”成员;1941年1月,周作人升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兼伪教育总署督办,并以督办身份出访日本;1942年4月,出任伪北平图书馆馆长。5月,为庆祝伪“满洲帝国”十周年纪念,随同汪精卫赴满访问,在新京(长春)同汪精卫拜会伪满洲国傀儡政府主席溥仪。同月,前往南京,参加汪精卫六十大寿的庆祝活动。9月,伪华北作家协会成立,周作人任评议会主席。总之,他的头上顶了一系列文化汉奸的帽子。
  抗战胜利后,周作人以汉奸罪受到审判,最终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1949年,周作人提前获释,去往北平。解放后留在国内,靠翻译著作谋生,直到病死于1967年文革之中。

附:全文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清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做“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做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十三年二月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