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介绍——营造书香校园
(2009-04-19 13:51:17)
标签:
书香校园新教育教育实验大角中国教育 |
分类: 教育观点 |
营造书香校园
朱永新每天雷打不动的两个小时读书。他说这是父亲送给他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他年仅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让他每天书写两个小时的毛笔字。这种持之以恒的练习虽未成就一个书法大家,但每天5时起床的习惯却沿袭至今。他还有每天写一千字日记的习惯。
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可谓一语中的,读书是一道教师必须跨越的坎。所以,朱教授在新教育实验区启动了“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要求在小学六年中,师生共读100本课外书。他的《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的“阅读宣言”,倡导在校园营造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并以此为突破口,建设书香社会,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组织还审订了《新世纪教育文库》,2004年版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教师阅读推荐书目共400百本。他说:“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捧起一套经典,拒绝粗制,拒绝盗版,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精心的阅读,来填实比天空还广阔的心灵;”“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雨,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每一所中国学校都能开设一门课程,阅读精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便是“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受惠的学校之一。他们于2003年夏季举办的为期一个多月的第二届读书节,让“书香”成了校园失传已久的一道最美的风景。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向图书馆推荐一本最受感动的书。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是一张统一格式的“捐书者赠言”与签名,以示对捐赠者的尊重。
朱教授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考察中就充分感受到了这种便利所带来的愉悦。比如在美国,你只要持当地人写给你的信,就可以到图书馆借书。还书也无需办理什么手续,尤其是社区图书馆,门口都有一个还书的箱子,顺手将书往里一扔即可。所以,他很希望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供学生随时阅读。这样,既省却了烦琐的借阅手续,又没有了开放时间的限制。有人担心如此状态有可能造成图书的丢失。但朱教授却说:“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即使有的孩子真的把书拿回自己的家里,说明他非常喜欢这本书。孔乙己还说窃书不算偷呢,孩子爱书就更不是什么坏事情了。”
朱教授的意见得到了回应,江苏一些学校开始对此发生兴趣。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设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图书大角”。放学之后,孩子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这里阅读;有的孩子回家后写完作业想看书了,也会跑回学校阅读。结果,非但学校的书没有少,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家里的书拿到了“图书大角”里。我们学校的开放式阅览空间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