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山水田园诗鉴赏1
(2009-01-11 12:26:43)
标签:
教师课堂教育杂谈文化学习公社杂谈知识/探索 |
分类: 大语文 |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早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后来至陶渊明全力写田园诗,是田园诗的第一座丰碑,南朝的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大量写山水诗。此后,山水田园便成了诗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到了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群,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给人们提供了怡情山水的物质条件,使人们能四处游览,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漫游之风在文人中间吹开。另外,隐逸之风在唐代也很盛行,唐代士人把隐居待仕当作与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隐士的生活正是与山水田园分不开的。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使得一些文人身在官场而心存江湖,向往到山水田园中荡涤污浊,平息纷争,求得安宁。这些构成了山水田园诗流行的基础。
鉴赏山水田园诗可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一、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鉴赏示例一: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两句写景,信手拈来,气氛淡雅凄清,给人寂寞萧条之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寓情于景,而非直接抒情。寂寞的诗人“独出门前望野田”,似乎想凭此排解烦闷,“月明养麦花如雪”,写景转为轻快明丽,诗人的心情肯定也立即欣慰。 .
全诗前后的写景,色调气氛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借助景物色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情绪的微妙变化。转换灵活自如,不着痕迹,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鉴赏示例二: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瑗。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在画人的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情潇洒,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二、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
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例如自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
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鉴赏示例三: ’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一样。春山之中,万籁都陶醉在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竞使山鸟惊觉起来,在山涧中发出喳喳的叫声。“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中所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水田园诗鉴赏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天人合一”是今天人们追求的终极理想。“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深沉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古代、现代的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二、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投影学生熟悉的山水诗并让学生齐读。
⑴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2、投影熟悉的田园诗让学生欣赏
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田园居》
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3、学生思考讨论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提示:从诗歌的写作内容、表现的主题,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等方面思考)
4、归纳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投影: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三、学习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四、实战练习
(要求:注意思维过程及答题格式。)
1、 渭川田家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⑴这笮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⑵就本诗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请选一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2、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要求同上。
五、课后练习:请作简要分析下列这首诗的主旨及表现手法(《鉴赏辞典》)P141)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山水田园诗鉴赏及背诵(1)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1、酬 张 少 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2、鹿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 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天人合一”是今天人们追求的终极理想。“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深沉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古代、现代的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4、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5、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
山水田园诗鉴赏及背诵(2)
一、山水田园诗词的相关常识 ①概念: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②发展概况: A.第一个全力来描绘壮丽河山的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B.盛唐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蔚为大观,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宋词:范成大) ③艺术特色: A.盛唐山水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盛唐山水诗两类风格: 一、清新,以王、孟为代表;二、雄奇,以李、杜为代表。 孟浩然:质朴简淡。闻一多先生曾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王
李 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代表作品:《蜀道难》、《望天门山》 B.盛唐田园诗:风格自然清新,多用白描手法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愉快,情趣盎然,神韵天成。 孟浩然田园诗特色:清新淡远,简朴纯净代表作《过故人庄》 王维田园诗特色:淡雅优美、意境清远,代表作《渭川田家》 ④思想内容: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F、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 二、背诵并完成诗后题目。 1、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1)颔联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试简析。 “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随水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际上是说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2、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3、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 (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分析。 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
4、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5、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试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同时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 6、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7、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8、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9、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 ):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0、东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体现的思想情趣: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11、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①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12、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 1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 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 “人在武陵微醉”—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道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 2 )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