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老师李丽中先生
最近,在敲击十几年前李丽中老师的讲座录音稿的时候,随着键盘的滴滴声和闹钟滴答的走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三十年前和李丽中老师在一起的日子。当时的点点滴滴,如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出现在眼前。时光荏苒,我都成了“离退休老同志”
了,我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和才智的中年女性文学鉴赏家,也因身体的原因归隐乡野修养。我老了,我的老师更老了,但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当年她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朦胧诗,新生代诗百首点评》和《先锋诗:朦胧诗后的骚动与诗美的嬗变》这两部获奖作品,却没有老,任何一位喜欢写诗、读诗的人翻开她的文字,都会依然感到她当年高屋建瓴的视角是那么的细微、那么的充满活力。
三十年前,我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有一年到河北日报实习,带队的是系总支书记张格和李丽中老师。由于时间久远,很多的事情都忘记了,但是李丽中老师的一句话我没有忘。记得当时好像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在和李老师漫步街头的时候,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现在你觉得你遇到的事情很大,但是当你多少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现在,就会觉得这些事太渺小了,我们要心胸开阔,要登高壮观天地间。”老师在很恰当的时间用了古人的诗句来开导我,致使我在漫长的人生路中,总不时地想起老师的教诲。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不幸受伤,被学校安排在宿舍外的空地上疗伤。当时家在市里,父亲每天都给我做可口的饭菜送来,可是住在学校的李丽中夫妇,依然在牵挂着我。记得有一天黄昏的时候,李丽中老师的爱人高维国老师代表李老师看我来了,他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个保温壶,里面有刚刚煮出的西红柿鸡蛋挂面汤。记得当时我好感动,觉得那碗面汤特别热乎特别香,因为那是老师的一片爱心啊。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我开始成了李老师家的常客,总去老师家里玩。李老师唐山人,性情温和,每次去都对我很热情,还有他的爱人高维国老师,也是把我当成孩子,直到我有了女儿了,他们老两口依然对我特别好,记得有一次几岁的女儿让高爷爷骑车带着出去玩。当时他家有一只别人送的小松鼠,满地跑,特招人喜爱。
工作以后,我和李丽中老师的关系一直没有断,经常打电话问候,也没少麻烦老人家。记得有一年她编辑的郭小川诗集出版了,她从书橱中拿出了一本签了字送我,遗憾的是她谈诗的获奖书籍我知道得晚了,没有见到。为了读到她的书,我的朋友宋曙光专门为我复印了一本《朦胧诗、新生代诗百首点评》装订成册。就是这本书,在我离开南开大学的十年以后,指引着我走上了新诗道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不分份内份外的,九二年我的第一部诗集《太阳树》出版,老师很高兴,亲自为我写了评《读田放的太阳树》,发表在天津日报上,为我后来进入天津诗坛,做了很好的铺垫。我的朋友陈丽伟从外地到开发区工作后,我专门介绍他到李丽中老师家做客,倾听老师的教诲。我想,已经在现代诗歌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丽伟兄弟,对这件事是不会忘记的。后来,天津和平区文化宫组织的七月诗社邀请李丽中老师给诗歌爱好者讲授《现代诗歌的欣赏与创作》,我当时录了音,整理好后,拿到李老师家让她审阅。在学术上一向严谨的李丽中老师,逐字逐句地看了全文,认真地做了修改,最后的几页,是她补充的内容,也全部是她的手迹。十几年后的今天,重新看到老师亲笔修改的文章,真是感慨万千,这就是一位高校教师为人做嫁衣的见证啊。老师的心血,孕育的何止是我一个田放,恐怕诗坛一些很有成就的中青年诗人,很多都受到李丽中先生的指点。
前些日子给李丽中老师打电话,她的声音依然是那么的清脆,精神很好,只是她告诉我,腰不行了,很痛,不好医治,要到高老师的乡下老家去疗养,再找先生可就不容易了。我很庆幸在老师离开天津前通了话,也许今后真的很难再见到这对和蔼、慈祥的恩师了。现在侥幸的是,我保存了十几年的李老师讲座资料没有在一年多的颠沛流离中失落,此乃大幸啊。相信,凡是读到此篇讲座稿的博友,一定会眼界大开,如果你们要感谢我的辛苦,还不如感谢我的老师,是她为我们的现代诗歌送上了一把创作与鉴赏的金钥匙。

图为我整理的李丽中先生的讲座录音稿件

图为李丽中先生为讲稿补充的内容
图为李丽中先生对我整理稿件所做的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