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鳌山2012.11.26驴友遇难事故回放

(2012-12-03 09:07:38)
标签:

鳌山

鳌太白

秦岭

驴友遇难

旅游

【转载】

 

http://s14/mw690/4e8b7db4tcfe8747b16ad&690

 

    鳌山位于太白山以西,秦岭中段太白县境内,海拔3475.9,是秦岭主峰太白拔仙台西面的另一制高点,故又称其为西太白, 是陕西的第二高峰。这里也是秦岭山脉中最为原始的区域,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石海遗迹遍布山坡,山间云雾缭绕,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绝佳旅行之地。

20091110,在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全国十大非著名山峰评选活动中,十座适合旅友们观光游玩,但知名度欠佳的秀山峻峰,在众专家与网友、读者的评选中脱颖而出,宝鸡市太白县境内鳌山名列其中。 近年来,鳌山知名度益增,鳌山穿越,成为国内一条驴友穿越热线,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大批户外爱好者前来攀登,但是,驴友遇险、遇难事故频频发生,牧野的悲剧刚刚被人们淡忘,如今三位驴友又命殒鳌山,鳌山,不只有诱人的风光,也潜藏着致命的杀机。

 

向遇难的驴友致哀,但愿逝者用生命的代价能给爱山的人们以警示 

1126日,经过各相关部门紧急营救,6名被困驴友及1名下山求救驴友被安全解救后,其余3名不幸遇难驴友身份已确认,由于天气原因,尸体预计明日运回。

11 24日,10名驴友被困陕西省太白县太白山鳌山地区,经过紧张搜救,于26日晚,已有7人安全下山,另外三人不幸遇难。

http://s16/mw690/4e8b7db4tcfe88f169dff&690

27日早,记者采访了参与此次营救活动,且作为第一梯队前往营救的陕西EPV户外救援队队员天网,据天网介绍,接到求救电话后,他们于26日下午2时许从23公里处出发进山开展搜救,26日下午4时多,在海拔3000米的太白山帽子石地区,他们第一搜救梯队与被困的6名驴友相遇,经过近2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于下午604分到达23公里处。

随后,记者见到了一名被营救下来的湖北籍驴友,据他向记者讲述,他们在西安大秦户外鳌山太保带队下,一行10人(其中,女性2名,年龄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20多岁,每人携带两天伙食及棉垫子、煤气灶等登山装备),于1124日早晨6时,从宝鸡市太白县太洋公路23公里处徒步穿越鳌山,途中一名队员受伤,伤势较重,两名队员严重失温,加之遭遇暴风雪,被困于鳌山顶航标塔处等待救援。

接着,记者来到太白县政府办公室,据一名姓杜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他们于25日晚上727分接到一个名叫裕丰商城王国辉报案电话,称有一名自称网名为鳌山太保的驴友向他求救。于是,县政府相关负责人组织太白县招商局、生态办、公安局等部门展开联合救援。在这名工作人员给记者提供的太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通话薄上的拟办意见栏处,记者也看到了相应的应急措施和营救方案。

同时,记者在太白县公安局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太白县各相关部门已派出十几名搜救人员前往鳌山,搜寻三名遇难者尸体,但由于天气原因,预计明日早晨可将尸体运回。

目前,三名遇难者身份已经确认。据被救人员介绍,三人分别为:刘卫芳,女,43岁,西安市雁塔区人;崔建斌,男,42岁,西安是莲湖区人;杨林军,男,40岁,四川省绵阳市沛县人。因被困地点雪大风急无法搭建帐篷,身体难以抵御零下20多度的持续低温,于1125日晚严重失温,不幸于1126日凌晨失去生命迹象。

截至记者发稿时,太白县相关部门正在及时联系保险公司及遇难人员家属,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这几天,我们节目持续关注了三名驴友穿越鳌山遇难的事情。今天,由太白县政府组成的搜救工作领导小组,带领30多名当地村民,历经艰险,将三名遇难者遗体运下山。

 三具遇难遗体今天被运下山,保险公司每人赔付30万。

 http://s10/mw690/4e8b7db4t7b30e5a88219&690
鳌山云瀑

 

 记者:现在是早上的七点半,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从太白县县城来到了鳌山脚下,我身后这三十多名村民,以及几名专业向导,再一次进入鳌山里面,预计今天下午五点钟左右,这三名遇难者的遗体就能从山上成功运下来。

 三名驴友在穿越鳌山的过程中不幸遇难后,前期被救的六名驴友已经相继离开太白县城,而三名遇难者中有两名来自西安,女的叫刘卫芳,今年43岁,男的叫崔建斌,今年42岁,还有一名遇难驴友来自四川绵阳,叫杨林军,今年40岁。杨林军的家属告诉记者,杨林军的女儿今年还不到八岁,老父亲还在住院,他是偷偷跑出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事发后,家属没敢把这个噩耗告诉老人和孩子。

 http://s4/mw690/4e8b7db4tcfe903d49063&690

    遇难者杨林军家属:应该说是比较痛苦的,但是现在还没有见到遗体,见到遗体人就崩溃了,截止昨晚已经第四个晚上了,我昨天去接(遗体)没有接上,我在路上眼泪都下来了,你想想,都已经四天了,本身就很痛苦,是被冻死的,死了以后又在上面又呆了三天,不能下来。

 

 在太白县公安局,记者见到了这次穿越鳌山活动的发起者鳌山太保。据警方调查,鳌山太保真名董杰,陕西礼泉县人,今年33岁,目前被太白县警方暂时安置在公安局办公室。

  太白县公安局纪检书记强永生:原因是这次活动是他发起的,咱们要把他留下来,在这协助家属和公安机关,对这个善后事宜进行处理,对家庭和社会有个交代。

  据活动发起者董杰介绍,组织这次活动前,他强制每名参加者花费三块七毛钱购买了一份人身保险。事情发生后,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也于今天到达太白县城,将就保险金赔付一事进行磋商。按规定,每名遇难者家属将获得30万元的保险赔偿金。三名遇难者家属告诉记者,在完成遗体交接,领到赔偿款后,他们将返回老家,处理后事。

活动发起者讲述遇难经过:天冷人心更冷

  鳌山三名遇难驴友的平均年龄都在40岁左右,可以说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三个人的离去也给三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痛。那么这样的悲剧究竟是怎么发生的?驴友出现身体不适后,究竟又发生了什么?

 在太白县公安局,记者见到了脸上被冻伤的董杰,他说他不愿意面对镜头,但是说起这次穿越活动,他依然显得很自信。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我专爬鳌山,爬了三年多了。

 

 记者:一年能爬多少次?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七八十次,每一年都爬,尤其是冬季。

 虽然有着丰富的户外穿越经验,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天气预报上说的阴天远比董杰想象的恶劣,在暴风雪面前,驴友和尚也就是后来遇难的崔建斌不慎将右腿肌肉拉伤。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大个子,行动立马缓慢了很多,这也导致整个穿越队伍行动放缓。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暴风雪,不是雪大,是风很大,我们脸上冻伤,就是因为风很大,暴风雪,突如其来的。到这的时候,我们走了两个半小时。

 

 记者:平常走多长时间?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平常就是二十分钟。

 同伴受伤加上暴风雪这让队员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压力,两名队员也就是后来遇难的刘卫芳和杨林军,脸色变白,身体出现不适。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和尚(崔建斌)实在走不动了,我说前边找个避风港,每个人把自己照顾好,该加衣服的加衣服,我就这样说的,我就拉着和尚(崔建斌)使劲往过推、拖,实在拽不动,我说前边来几个人,把他拽过去跟咱呆在一块,没人过来。

 

 记者:为什么?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人都想活,就这么简单,我相信在那种情况下,任何人跑的都比别人快。我最后拿对讲机叫了两次,没人过来,我亲自跑过去叫也没人过来,我当时心理特别伤心,但是这个时候你自己伤心是没有用的。

 无奈之下,董杰自己拿了绳子,过来拴在崔建斌的身上,拉不动,就叫崔建斌爬着过去,但此时的崔建斌已经体力不支,爬都爬不动了。

 

http://s15/mw690/4e8b7db4tcfe90a8134be&690

鳌山导航架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我第二次跑过去,我是带着强制威胁性的口气,我说如果你们再不帮助我,对不起,今天我就不走了,我不走,谁也走不了,我这么说,过来了三个人,跟我一起把崔建斌一起往前推,四个人都弄不动一个人。

 

在这次活动中,有一名女性驴友,是崔建斌的朋友,崔建斌刚受伤的时候,这名女性朋友坚持要扶他,但是董杰后面两次的呼唤,她都没有回头帮忙。

 

 记者:那时候她不是要求和他(崔建斌)在一起吗?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那时候她在前边。

 

 记者:她有没有回来?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没有回来。

 

 记者:没有回来?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没有,她不可能过来。

 记者:为啥?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她自己都已经自身难保了,她怎么能救别人。

 

此时,三名队员身体严重虚脱,山上没有信号,必须要有人下山寻找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求救,但是这次董杰的团队又发生了矛盾。谁下去寻求救助,成为争吵的焦点。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我给另外五个人强制留下来照顾受伤的三个,我说你们必须照顾,我说你们不照顾,我就留下来照顾,这个时候,我说最严重一句话,要死咱十个人一起死,这是我说出来的话,因为那个时候谁都不愿意在这呆,但是他们又不敢走。

 

 记者:因为只有你认识路线?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对。

 

 董杰说,他不愿意再回忆这些东西,因为他理解在几乎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每个人为了生存所作出的决定。

 

 记者:你再回想下那一幕。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你叫别人,我不想回忆这个东西,真的。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回忆,我不想把这个事放在记忆里。对我给你们说了你们肯定要写出来,写出来无形中对其他人是一种伤害,我已经失去了三个队友,我不想再去失去六个朋友的心,让他们心寒。

 

 董洁说,以后他会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救援中去。但回顾组织这次活动,他要好好思考。如果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结果可能不是今天的这种结局。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按照真正的专业的登山队伍来说的话,我当时就可以放弃一个人。

 

 记者:为什么?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为了减少更多的牺牲。

 

 记者:你的意思大家把那一个人抛弃了的话,其他人就可以活了。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对。

 

 记者:至少可以挽回两条生命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对,不管是冻伤但是跟命比起来,哪怕是截肢呢和命是两回事。如果让我再选择的话,我真有可能这么做。

 

准备不足冒然上山酿悲剧 封山公告挡不住驴友探险的脚步 

 经太白县公安局调查造成三名驴友遇难事件,是一起驴友自发组织、未向相关部门备案的私自穿越鳌山行为。其中,装备准备不足是造成驴友遇难的主要原因。

 

 鳌山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进入冬季,即使是本地村民也不敢冒然上山。但是这依然阻止不了驴友户外探险的脚步。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上去就是几个木架子,支起来的架子,你要在下面照相,你要不照相感觉跟没到鳌山来一样。

http://s6/mw690/4e8b7db4tcfe91cf10c05&690

鳌山跑马梁

 

记者:你这次登山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到达这个点?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每一个上鳌山的人都是为了这个点,这是必须的。

 

 记者:为了证明自己?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对

 

 记者电话联系其他驴友后发现,这次活动的前期准备严重不足,这一点,活动发起者董杰也承认。

 

装备不足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有联系但是联系不上,用对讲机,暴风雪太厉害了,说话模模糊糊的,有联系但是听不清楚,等于是跟没有联系是一样的。崔建斌戴了一个帽子,为什么说他最严重,但是糟糕的是这个帽子小了,戴不上去,戴不到耳朵上去。

 

 灾难面前决策盲从

 记者:在你们整个行动过程中,所采取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大家的共识?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你错了,在安全的情况下,我说了算,这是原则。

 记者:这是什么原则?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这是驴友的原则,这是我们驴友的潜规则。

 

 董杰所说的潜规则也就是整个队伍要依赖经验丰富驴友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究竟有多可靠?这种经验能否足以应付所有突发状况?现在看来,这必须要思考。

http://s10/mw690/4e8b7db4t7b30ebed2f69&690

鳌山云海

 

活动组织随意性强

 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我们在网站发布的时候,我们会特别提示,重要提示,强制提示都有写着。你对你自己都不负责任,我会对你负什么责任?你电话报名的时候我都告诉你了,而且你看帖子的时候帖子上都要求你要做什么。

 

 虽然董杰这么认为,但遇难者家属表示,董杰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有严重失职,他们将保留民事诉讼的权利。

 

 遇难者家属:像我兄弟他的装备就不足,作为组织者,他都有失察的问题,所以我们对这个领队有很大的质疑。

 

 太白县公安局民警告诉记者,三名驴友的遇难,已经造成了社会危害,但是违法性无从追究,因为法律在这一问题上目前还是空白,所以董杰的刑事责任更是无从谈起。

 

 太白县公安局纪检书记强永生:从目前咱刑事责任来划分,现在法律上还是一个空白,想追究刑事责任不太可能。他在民事上可能有过错。需要承担一些事情,就看他的资质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通过户外协会在咱们政府进行登记的,有没有资质。

 

 太白县城方圆2780平方公里,任何一处都可以上山,在每一处登山口都有公告,但是这样的公告,对于痴迷探险的驴友来说,形同虚设。

 

 太白县生态休闲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张海云:要穿越的话必须要到我们太白县生态办注册、登记。一个是我们这面会提供背工、向导、气候各方面指导性的意见,适不适合登山,适合登山我们批准你,我们会观测你的动向,包括你在山上的情况。

 

 鳌山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今后大家最担心的是,一是很多驴友为逃避监管在进山时选择更隐蔽的线路和时间;二是每一次沉痛的驴友遇难事件发生后,带来的不是反思和警醒,而是频率更高的穿越挑战。下一个遇难者是谁?没有人知道。

 

编后

驴友被困鳌山近年来已不少见。但是此次,3位驴友在冰天雪地中不幸遇难。我们在悲痛之余,不能不想到一件事:被困后不可能每次都有惊无险。作为户外运动的野外穿越,危险是实实在在的,不但要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更要有相当的心理准备。

就冒险精神而言,喜欢穿越高山峻岭的驴友令人钦佩。只是屡屡出现的被困事件近年来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对此却不能不让人忧虑。特别是当类似活动发生意外后,如何善后是一个现实问题。所以,进行类似活动应该更严谨些,因为它已经不是几个人的事情。在此,也有必要提醒驴友们,在作出决定之前,谨记安全第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