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心村现象:由农村劳动力流失引发的思考

(2015-05-12 22:14:39)
标签:

杂谈

空心村;劳动力流失;新农村建设“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这就是“空心村”的真实写照[1]。“空心村”概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界定。社会经济上,“空心村”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打工,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一种现象;农村建设上,在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

本文从农村劳动力流失方面着手,以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来探讨“空心村”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状与后果

随着农村打工浪潮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2003年,中国有1.3亿农民外出务工,其中61%的人口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2],截止2009年6月,中国农民工总规模约2.4亿,外出农民工规模约为1.5亿,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农民工约为1.23亿[3]。经过实地调查发现,由此导致的“空心村”现象严重,这些“空心村”的共同之处在于:从地理位置来说,距大城市较远,经济比较落后,发展缓慢;从“空心村”的现状来说,闲置的住房和荒置的耕地随处可见。农村留守人群中,妇女、儿童、老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调,50岁以上的人占留守人群的67%。由此可见,“空心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痼疾”。大量外流的青壮年劳动力,严重失调的人口结构,日渐增加的“空心村”必然阻碍现代化进程。

具体后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土地资源浪费,农产品价格上涨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我国许多农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抛荒”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无形流失,也给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带来了很大压力。其结果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投机商从中作梗,渔利甚众,而这一切造成的苦果依旧要由广大平民百姓来承担。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慎思:当下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涌入城市来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初衷是否应该受到质疑?打工赚钱较之种地养家,轻松简单,然而随着物价的攀升,我们已经很难判断到底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农村新的发展了。因此,当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时,我们有必要再次忖度、权衡其利弊。  

就土地资源方面,我们可以从耕地和居住地两方面来剖析。对于耕地而言,随着农村发展主心骨的大量外流,“季节性抛荒”现象屡见不鲜,各村镇频频出现协议卖地给房地产开发商的热潮,更有甚者,部分土地被卖掉后还要“搬家”,成车的土从地上挖走,一亩地30000元。由此可以想象,当土地不再是农民心中的命根子而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宝典时,国家经济繁荣发展,GDP平稳增长的根基将会受到巨大的摧残。长此以往,国家经济将如同缺乏动力支撑的火车而停滞不前甚至脱轨崩溃。对于居住地而言,泉涌入城的农民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住房压力,城市蜗居现象可见一斑。

而对于虚名夺实的农村来讲,很多地方却成了“空心村”,村内闲置的农家小院不断增加,如此大的反差让人质疑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新农村”?!因此,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无论对于城市发展还是农村进步都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不仅让我们为无形流失的土地资源担忧,更让我们为日益攀升的农产品价格锁眉。

据悉,201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涨幅惊人,其中大豆价格较去年七月初同比增长15%,玉米增幅26%,小麦增幅23%,棉花增幅373%,在二月中旬大宗商品价格达到峰值时,四者增幅分别达到23%、30%、35%、95%。如此惊人的增速与农产品供给不足有很大关系,这便又将我们带回了对农村发展策略的忖度上,我们不得不深思农村经济发展主心骨——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向问题。  

2.6199”问题:留守儿童、老人问题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表现得日益突出,那就是“6199”现象,这组数字分别用儿童、重阳两个节日代表了不同的群体,“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年人,这组数字的意思是指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孩子和老人构成,我们称之为“留守家庭”。  

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4]。对于这些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打工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就落在祖辈或其他亲戚身上。

由于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科学地为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同时,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上比较落后,教育观念淡薄,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论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戚,他们对孩子的关怀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只顾及到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关心与呵护,结果使家庭教育挂一漏万,严重影响了农村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孤僻,这对留守儿童人生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老人自身也因身处耄耋之年,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而子女的外出不仅影响了老人的物质生活,更多的是对其心理和精神的影响。

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后,疏远了与家乡亲友的联系,减少了对子女学习、成长的关注。另外,由于某些条件的欠缺,在城市打工,即使做同样的工作,其工资也少于城市人,更让人心痛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很难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维护自己的尊严。

据悉,到城市当建筑工的农民工,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没有勇气迈进普通市民的饭店,他们害怕那些“城市人”异样的眼光。同样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农民工却因为所谓的农村城市之分而被迫居于社会的一隅。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农村劳动力外流,藉以关注儿童和老人的生活和精神等层面的问题。  

3.农业生产后继无人随着大批青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奔向外地务工,农村留守人群中妇女、儿童、老人占了相当的比例,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农村的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年龄偏大: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67%,且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的占85%。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将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延缓现代化进程,农村发展前景堪忧。

另一方面,现在农村大多数青年倾向于外出打工,对农业生产漠不关心。父辈们虽然有丰富的种田经验,但毕竟年事已高,对农业生产有心无力。这就造成了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随着老一辈农民的老去以及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涌,加之,当下农村发展的继承人也早已习惯了父辈们走出的路子——外出打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陷入农业发展后继无人的困境,而作为以农为本的大国,我们则急需采取措施,扭转局势,以防农业发展出现可怕的“断层”,进而扭转农业发展后继无人的危险局面。

4.“空心村”治安问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涌,导致了农村人口结构比例的严重失调,其安全保障体制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村内治安出现很大问题,盗割通讯电缆,盗窃变压器、粮食等盗窃大案频发。此外,农户为脱贫致富而蓄养的牛、羊、猪等牲畜也因其安全无法保障而严重挫伤了农户发展副业的积极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