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岁月如梭,转眼间腊八粥又到了。人生一世,也就会吃七八十碗腊八粥,香喷喷热腾腾的腊八粥伴随着每个人长大,成为我们的记忆深处最美丽的记忆,有了腊八粥,冬天才多了更多的温馨和幸福,生活的简单与真美,都在腊八粥里融化了……
念想是一种醇香 (宋欣杰)
农村有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喝腊八粥,其实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起起腊八粥,就会感到一种醇香。
记得小时候,每逢腊八,母亲就会早早地起来,将风干的红枣用温水泡上,而后将自家留好的花生倒出一些,剥掉外皮,将饱满的花生仁放在小盆里,将干瘪的花生果送给馋嘴的我。母亲点燃好灶火,将大枣、花生仁、瓜子仁、米搅拌在一起,先用大火烧开,而后慢慢地熬煮,待变得黏稠了,再停火。透过锅盖散发出的粥香,逗引着我一趟又一趟跑向厨房。这简单的几样米粮红枣,对于整天喝惯了红薯汤的我来说,无异于换了口味。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那时的腊八粥其实也就是在腊八那天才喝的粥,对于现在来说,那算是什么美味呀,那时候咋那么馋呀,对于腊八粥的期待怎么那样强烈?觉得那粥真的很醇香。
又逢腊八,我们依然会对这个日子充满怀念和期待,依然会感受到腊八粥的醇香。红枣、花生仁、瓜子仁早已不是腊八粥的主角,到超市转一圈,就可以买回各式的食材。虽然辅料越来越多,花色也丰富了,但味道却觉得不如从前好喝。其实,每逢腊八这一天,我们还是煮一锅腊八粥,不为别的,就是对过去的一种念想,是对亲情的一种怀恋。
难忘儿时的腊八粥 (陈 缓)
转眼间又是腊月了,一进入腊月,不由得就想起了儿时喝的浓浓稠稠、热腾腾而又充满馨香的腊八粥。腊八粥在儿时的记忆里,有着美好的回忆。
一进入腊月,妈妈就提前准备好各种原料,有江米、大红枣、核桃仁、花生仁、葡萄干、桂圆、莲子、豇豆和白扁豆等。记得一次上高中时,快下课时想起了妈妈在家里做腊八粥呢,饥饿感顿袭,放了学就往家跑,端起一碗醇香的腊八粥,还没喝,口水就流了下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股甜蜜蜜的香气,吃一勺,香甜可口,一种温暖慢慢传递到全身。吃着热腾腾的腊八粥,再配上用木耳、海带、蘑菇炖的大杂烩素菜,心里那个美啊,真是无法形容,记得那次足足吃了两大碗才过瘾。
虽说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吃喝不愁,煲汤煲粥的锅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儿时记忆中的那种腊八粥的滋味却再也寻不到了。
不一样的腊八粥 一样的情怀 (网 友)
也许是因为儿时家里太穷,腊八粥没有太多的配料,也许是因为太小记不太清楚,腊八粥在我的记忆里是模糊的,只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做好腊八粥后,要往枣树上抹一点,希望来年能多结枣。再大一点,因为求学在外,很少能吃上腊八粥,我对腊八粥的印象仍然是模糊的。
我对腊八粥最新和最好的记忆,是结婚后岳母做的腊八粥。每到腊八,岳母都准备很多的配料,如蜜枣、大米、花生、桂圆、红豆、葡萄干、胡萝卜、南瓜等,锅里烧上水,等水开了,再放进去各种配料,然后再熬。当香味飘满小院时,腊八粥就算好了。盛一碗出来,稠稠的、香香的、花花的,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开。
不管是模糊还是清晰,腊八粥都在我的生活里占有一席之地。想起儿时的腊八粥,我思念我的家乡、我的家人;看着现在的腊八粥,我更加珍惜我的现在,更加珍惜我身边的人。
妈妈的腊八粥 (李 炜)
那一年腊八,我在外打工,回不了家。望着外边的阴沉沉的天空,心里有些失落。我想家了,想远方的二老。
这时,手机响了,电话那边传来母亲熟悉的声音。“炜子,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啊?”“还行吧,最低温度在三摄氏度左右。”我回答道。“天冷了,出门一定要穿厚点!”听着母亲关切的问候,我顿时感到身上暖暖的。“我知道,这里条件还行,我会照顾自己的。你们身体怎么样啊?” “我们都挺好的。你一个人出门在外,吃啊,穿啊,可都得注意啊!” 母亲一再叮嘱道。
“炜子,今天腊八,你喝粥了吗?”母亲询问道。 “哦,我刚喝了。”“在哪喝的啊?你那边能做饭吗?”母亲继续问道。“妈,我喝的罐装的,超市都有卖,很方便的。不过跟你熬的粥比起来,味道差远了。我现在特想喝你熬的粥啊。”说着,我的眼睛竟有点湿润。母亲也很激动,动情地说:“好,等你回来,妈给你多熬些,让你喝个够。啥时事回来啊?”“我会早点回去的,我想你们!”说着说着,我说不下去了。
“炜子,好好工作,照顾好自己,我和你爸也就放心了。”手机那边母亲的声音有些哽咽。父亲接过手机说:“好了,别跟小孩子似的,我们挂了,天冷了注意添衣服,想吃什么就去买,想家了就常打电话,别硬撑着。”
挂了手机,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双眼,冬日虽冷,却有那份亲情温暖着我。
多年之后,每当想到这一段,我总情不自禁。其实,无论超市里的八宝粥制作多么精良,永远赶不上妈妈亲手熬的腊八粥,因为那里面还有一宝,是独有的味道,叫作亲情。今年腊八,我一定回家,喝上一碗妈妈亲手熬的腊八粥。
甜蜜的腊八粥 (刘建强)
童年的腊八粥是甜蜜的,令人回味悠长,记忆犹新。每年腊八快到的时候,总让我想起童年的腊八粥。那种甜蜜的感觉令人咋舌!
记忆中,在离腊八还有十几天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张罗做腊八粥所需要的各种豆类作物和红薯等料材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很差,但那时人们不缺乏五谷杂粮,高粱、小米、红豆、绿豆、黄豆等这些东西还是很丰富的。
进入腊月,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开始热闹起来了。大人们忙着赶集筹备年货,孩子们盼望着新年的到来。过腊八意味着年味的来临,这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没到腊八到来的时候,我就脚跟紧挨脚跟,跟在母亲的屁股后边,任凭母亲无休止地唠叨和训斥,我充耳不闻,为的就是能吃上一顿丰盛甜蜜的腊八粥。童年记忆里,腊八粥是上等的美味佳肴,而吃腊八粥就意味着年关的来临。
做腊八粥是很讲究的。母亲把各种豆类精挑细选,再淘洗干净,晾晒风干。然后,一股脑儿放入地锅里,慢火煮,大概半个时辰后,一股香香甜甜的味道便盈满了整个屋子。于是,我禁不住诱惑,眯缝着眼睛,张大鼻孔,尽情地吸入香甜四溢的腊八粥鲜美的味道。那味道直沁人心脾!趁母亲不在厨房的时候,恨不得马上揭开锅盖盛出一大碗来吃个够。可那是一家人过节共同享受的一顿美味大餐呀!我也只有瞪大眼睛,忍着不让口水流出来。
如今,吃腊八粥的感觉再没有了童年记忆中那种甜蜜的味道了。我想,也许是那种至真至纯的心态改变和消失了吧!
情伴腊八粥 (盛银妹)
在家乡,每到腊八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煮一大锅香香甜甜的腊八粥,先是祭祀祖先,然后全家分享。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小辈们必会先恭恭敬敬地递上一碗,因为它含有祈求长命百岁的意思。喝上一碗腊八粥,便是希望家里的老人们能永远健康长寿。
每年的这一天,我们总会去奶奶家过腊八,热热闹闹,爷爷、奶奶分外高兴。在浓浓的团聚氛围里,奶奶给大家泡着茶,爷爷在灶间烧着火,大人们收拾煮粥的材料,小孩们跑进跑出玩耍,满满的幸福感便随着热腾腾的雾气扑向了每个人的怀里。
煮腊八粥的原料都是常见的,比如红枣、红豆、花生、莲子……放入大铁锅里用柴火一直不停地煮,要煮上好几个小时,直到所有的材料软糯浓稠,才算熬好了。起盖,那甜甜的香气便氤氲了整个屋子,仿佛随便抓一把空气都是浓浓的腊八粥香。
小的时候,也曾傻傻地问过母亲,腊八粥是不是真有某种魔力,可以保佑我们。母亲便笑着回我:“如果我们大家都在一起过腊八,那这粥就有魔力了。你以后也会给我们煮腊八粥吧?”而我,便会忙不迭地点头答应。
可惜这个腊八,我不能在父母的身边陪他们一起过了,不知道他们心里是否会有小小的失落。但我想我依然会为自己煮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然后在粥的浓香里遥寄对他们的相思之情,祝福家乡的父母还有亲人健康平安幸福。
九岁那年的腊八粥 (周明欣)
我小的时候,我们那的农村生活十分困难。进入冬天,红薯就成了主要的食物。早饭是红薯稀饭或者红薯干稀饭,晚饭多是煮红薯。关于腊八,只记得爷爷常常唠叨的“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俗语,而根本没有腊八粥的概念。第一次喝腊八粥,是在九岁那年,我们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年。
虽然平时仍然是红薯稀饭,但在腊八前一天晚上,娘泡了黄豆、红小豆,第二天的早饭里,红薯和南瓜不再是大块,而是切得很碎的红薯丁、南瓜丁,头天准备的麦仁、黄豆、红小豆、花生也在其中。更难得的是,娘用玉米换来的准备过年时候吃的大米,也破例在粥中“现身”了。粥盛好,我就一边用筷子搅着,一边小口地喝着,香甜香甜的,感觉真是好极了。过完腊八,我家的早饭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我曾缠着娘要她再熬那样的粥喝。那样的粥只能腊八喝,要不会遭老天爷的惩罚。但我很快就知道那是娘在哄我,因为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我家的早餐虽然仍以粥为主,但内容却越来越丰富,传统的红薯、南瓜之外,大米、小米、黑米、蜜枣、莲子、黄豆、小豆都成了早餐粥中的“常客”,腊八粥也和新年一样,变得不那么稀罕了。
小时候每到腊八粥,母亲都会早早起来,熬一锅腊八粥,那时生活艰苦,材料都是一冬天慢慢简单,面条,黄豆,豆腐,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