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德 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2009-07-31 14:20:03)
标签:

小车站

记忆碎片

模特

布景

契里科

俄国

美术史

徐腾飞

契里柯

文化

分类: 『徐徐腾飞』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生活中,身边的物、景、声、色,经历过的大事、小事对于单独个体的影响颇为深远,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更为明显。通过对乔治•德•契里科身边一些零碎片段的了解,或许会拉近我们与这位一生充满“变化”的艺术家之间的距离。

 

『火车』

“小车站,小车站,你给了我多少快乐!

小车站,你是神奇的玩具,

宙斯把你忘在几何形的、黄色广场上,

潺潺扰人的喷泉之旁。

你所有的小旗子在晶亮眩人的天空下齐声作响。

在你的屋墙之外,生命一如灾难般展开。”

                                                                ——契里科             

 

契里科爱画行驶中的火车,进、出站的火车。对于火车的偏爱,更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契里科的父亲。“工程师”这个词在他的作品名字中反复出现。他还曾专门写过一首诗叫做《工程师的儿子》,可见他对父亲的崇拜之情。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他的爸爸是一名铁路工程师,家里许多图纸以及其它充满图形与图画的文件成为了幼年的契里科最早萌生艺术创作兴趣的工具。父亲为他能够得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创造了一切条件:无论是幼年的艺术启蒙,还是而后的找寻数位艺术家庭教师。

父亲在契里科17岁时就已去世,冒着烟雾驶来或离去的火车在众多作品中的反复出现不禁勾起了他的父亲的怀念。

   

『钓鱼』

“钓鱼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乐事。”

出生在雅典的契里科,在少年时期,非常喜欢钓鱼。这个爱好,使他能够更加贴近自然,进而更好的观察身边的景色,去发现美。钓鱼是一种爱好,而以钓鱼之名,去接近大自然,去感受美则是更加进一步的目的。

契里科曾回忆,在孩提时,他在希腊看到的所有美好场景都此生难忘,牢牢刻在他心底,为了去钓鱼,他和母亲、弟弟很早起床,甚至能看到黎明的曙光穿过夜空。在他们登上驶向海湾的小舟时,俨然成为一面镜子。

 “我从来没有在其他任何国家再次看到如此漂亮的‘水镜’。不久,一条鱼游来,一条鲻鱼如同海神般的跳出海面。这情景多年之后,我又曾看到,但如果要我正确的画出来,用毛笔、铅笔或者刮刀来表现,我画不出来。”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这些美好的片段在成年的契里科心中时隐时现。

契里科热爱大自然的美,觉得它自然的比例,线条,颜色,如此均衡和谐。古代遗迹与永恒的山峦,海和天的世界,这种宁静而美好同时带着些许忧郁的景象一直在他的脑海里徘徊。诸多以“记忆中的意大利”命名的作品便是对于似水流年的追忆。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模特』

“以自己的形象为基础,上帝创造了人,而人创造了雕塑与模特。”

画家作画必然需要模特,契里科以自己为模特创作了很多自画像,有裸体的,也有身着华丽古装的。同时,他的第二任妻子伊莎贝拉为模特也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也以母亲为模特画过一些肖像作品。

但是,使用最多的模特,确是——“模特”。这里之所以带引号是因为,这些“模特”是真正的模特,是缝制服装所选用的人体模型。在他的回忆录中,他说,小时候曾被母亲制衣所用的模特吓坏了。在当兵时,被安排到费拉拉的医院休养时,也看到了很多这种模特,于是,他以这些模特为模特进行作画,创作了大量作品。

这种模特很常见,就算是在当今,商场里也不乏其踪影。这些略去五官的模特,会使我们集中精力去欣赏模特身着的衣装。而契里科创作的没有面容的人物形象用同样的方式把最容易引起观者注意的部位掩盖,所达到的目的同样异曲同工,让观众超出看画面之外,感受画面的氛围,或者说是心灵、情绪。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舞剧』

契里科与舞台艺术或戏剧有着非常微妙的不解之缘。二战前,他同许多知名画家一起参与舞台工作,也接受了在俄国比较活跃的芭蕾舞剧团戴阿基列夫的商请,为根据黎耶堤的音乐导排的《舞会》舞剧设计服装并且绘制舞台背景。此剧1929年在蒙地卡罗和巴黎演出,这美妙的服装与布景的设计,契里科再次赢得巴黎歌剧院、柏林歌剧院以及伦敦、米兰等著名歌剧院的邀请。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关于戏剧的布景,和契里科同时代艺术家,克雷格也有着的爱好,不同的是,契里科的舞台布景基本上是作为舞台的背景,而克雷格则是构造整个舞台。他们在形象上有着惊人的互文性。比如在1911年,克雷格为伦敦的《哈姆雷特》戏剧搭建的布景,与契氏的绘画作品殊途同归,都是在庞大晦暗的建筑背景内,安置入一渺小的身影。使得舞台或者画面效果得以提升。

舞台工作的成功并没有使契里科洋洋自得,他更热衷的仍旧是架上艺术。戏剧、舞台对于契里科来说是一个人生的契机,他身边的女人也与此有关。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女人』

艺术家本应桃色新闻不断,绯闻连篇,然而契里科却并非如此。比起同时代的画家毕加索等人,他在这方面很单纯。

一生中,契里科身边只有三个女人,除了自己的母亲之外,就是第一任妻子蕾莎和第二任妻子伊莎贝拉。1924年他遇见了蕾莎,方使契里科结束了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而不再被旁人嘲笑。蕾莎是一位俄国的芭蕾舞演员,他们一起搬到了巴黎。

契里科与蕾莎的婚姻非常短暂,仅维持了五年。1930年在巴黎契里科认识了伊莎贝拉,他们的结合更为长久,直到生命的尽头。契里柯是个非常需要陪伴感的人,性格敏感细弱。从他的绘画与文字中都能或多或少的反映出来。伊莎贝拉这位理想伴侣陪伴他走过了五十余年的时光。这位有着俄国血统,有着婉约气质的女人典雅、善良。契里柯为她画过不少充满爱意的肖像画,也以她为模特创作了大批古典女神肖像画。非常宁静、优雅,具有典型的古典气质和象征意味。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都灵』

都灵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在今天,仍旧是一个旅游胜地。契里科对于都灵这座城市的热心与着迷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种城市对于他来说,是他走过的欧洲城市中,最为神秘而又难忘的一座。他读过当地的一位有名作家专门为当地的拱廊建筑所著的一本书,这里的建筑风格涵盖之广,从中世纪延续到后维多利亚时代,也有一些著名的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都灵的建筑大都是高耸笔直的,契里科为都灵的巨大的广场、悲恸的走廊及纪念碑式的雕塑所着迷。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1889年的1月3日,在都灵的中心广场上,著名哲学家尼采神智不清的抱住一匹被马夫鞭打的马的脖子,从此开始发疯。尼采的许多著作中提到了影子,提到了都灵的广场。广场上的拱形建筑,以及午后,在残阳照耀下而投下的拉长的阴影。时刻笼罩在青年契里科的思想中。契里科热衷于尼采的著作,同时,他也经常漫步于都灵广场。

广场的钟表、骑马的雕像、高耸的烟囱等物象走进作品,而这座城市,最终通过绘画的方式凝固了下来,定格在契里科的画作中。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诗人』

“契里科是个诗人,而且是个伟大的诗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说他是个诗人不足为奇,契里科留下了很多文字,无论是长篇与短篇、还是自传与艺术观点。关于模型,他写了《人体模型的产生》,关于创作理念,他写过《回归技法》,关于绘画观点,他也写过《古代绘画中的建构意识》。

他思想细腻,对文字敏感,进而说他是个诗人。正如前文提到的那首《车站之歌》中描绘的,车站带给他太多愉悦,他要通过诗将欢乐表达。

契里科可以从大量著作中提炼精华,通过隐喻、联想的方式创作出自己的文字。有时,关于自己的作品,他也会配上一首诗来解读。关于1910年的油画《神灵之谜》他本人是这样用诗来注解的。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在倒塌的庙宇中

被毁的神像正用神秘的语言在宣布

仿佛在告诉我们黎明即将到来

神秘的时刻也将来临。

这是史前的时刻……

他颤抖着低头倾听……”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变化』

契里科出生在雅典,先后求学于雅典与佛罗伦萨。之后,在1906年搬到了德国进入慕尼黑艺术学院。1909年又返回意大利的米兰,半年后又前往佛罗伦萨。之后再去巴黎的路上,到都灵小憩。一战爆发,契里科又回到意大利并且加入了军队。后来又被安置在费拉拉的医院里,又过了3年被送往罗马。而后又随第一任妻子去巴黎,在那里邂逅了第二任妻子。最后定居罗马。这一生由于对艺术的追求、由于战争等原因辗转各地,这些时间、空间上的变化,明显的通过契里科的绘画直接体现了出来,画风多变,一直在“形而上”与“古典巴洛克”的风格中,在写实与抽象中反复变迁。

 [史]德 <wbr>契里柯的记忆碎片——多变的生活,多变的艺术

片段的选择是无规则的,呼应了艺术家“形而上”作品中不同物品并置的创作方式。透过这小细微的碎片,我们更加了解契里科,每一片段都如同一面镜子,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契氏创作各类作品的起因以及画风如此多变的缘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