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挽救中心--徐向阳教育工作室
Langzi
编辑
新闻调查-问题生训练营(视频)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已达到5000万人,也就是说,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差生。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或是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刻不容缓。
44岁的徐向阳插过队,当过兵,研究生毕业后,曾在一所职工大学任教。他之所以创办这间行走学校,并实行"择差教育",完全是因为他的宝贝儿子。儿子小学六年级时,在一次考试中,数学成绩居然只有10分,结果得了一个绰号:"徐十分"。听到这绰号,徐向阳十分生气,干脆让儿子退了学,自己承担起教育儿子的责任。经过细心栽培,儿子的艺术专长得到发挥,去年,被南京晓庄学院艺术专业破格招收。
儿子的变化,坚定了徐向阳的一个看法:很多被戴上"差生"帽子的学生,其实并非不堪造就,只要帮助他们切实改掉身上的毛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毅力,同样可以成材。
他曾尝试着对邻居家的几个"差生"和"问题孩子"进行教育,成效显著。于是,他索性办起了训练班,专收"差生"和"问题孩子",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又触发了他的办学念头。几经努力,"淮安徐向阳教育训练工作室行走学校"开办了。1996年,行走学校创办初期,只是在江苏省内进行行走式的军事训练;2003年,开始有了跨省的行走。2004年10月18日,他们从江西九江庐山脚下的翠竹山庄出发,登临泰山,千里跃进大别山,攀登雁荡山、井冈山、韶山......终点站定在河北省西柏坡,整个行程2500公里。
行走学校没有教室,没有课桌,没有宿舍,六辆卡车,两辆面包车,一辆餐车,组成一个[大篷车]式的学校,车身写着"一千公里定人生,人生必须这一课"14个大字。这所行走学校:专收差生,几千里步行教吃苦。学校没有固定的地址,也没有固定的学生,学生可以跟随学校行走一个月,也可以走完全程。130多名穿着军绿色大衣的孩子,来自全国各地,最小的8岁,最大的也才16岁。他们不分年级,吃在车上,住在车上。学生们宿营的大卡车,里面用木板隔为上下两层,铺着简陋的军绿色被褥,还有一些书和行李。衣服就晾在车里。车内空间很狭窄,一辆车内要睡20个学生。
行走学校没有开设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学生们上的是体能训练课程。学校进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没有老师,管理学生的工作人员一律称为"管带";也不分班级,只是按照学生受训时间的长短和体能状态,分为四个纵队。学生和管带同吃同住同行。
徐向阳认为,"没有吃苦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被送到他这儿的"差生"就像一匹脱缰之马,已经不能被正常驾驭。学校教育类似于佛教中禅宗的"棒喝",类似于中医的"猛药",想让这些孩子悬崖勒马,恍然大悟。
这所学校迅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是从中央台《共同关注》中看到的,眼前一亮的感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说,行走学校就是陶行知所极力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对此评论说:"在人的一生中,有这么一段时间专门用来走路太难得了!"
有识之士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一位中学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在初中代课将近5年,在高中代课已有3年。从我的代课经历来看,给初中学生上课最少要拿出60%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而给高中学生上课却能把100%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行走学校"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做了我们一般学校想做却又做不到或者不敢做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一般学校的不足。同时还挽救了一批孩子,让这些孩子的家长又看到了希望。
徐向阳教育工作室的联系电话为:13511550075
(材料:来源于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