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支教
Langzi
今天是周六,上午带孩子到黄村看牙科医生,顺便到黄村中学看看,走进学校,冷冷清清,一楼大办公室门是开的,没有人。然后我上二楼,听到一个班级在上课。我一走进二楼办公室发现一个生面孔正坐在那,看上去刚40岁,面部表情告诉,他很憔悴,后来通过进一步了解,他是稼祥中学历史老师,更巧的是他还是我儿子的历史老师,姓曹。去年曹老师来到黄村中学支教,任九年级历史。
今天上午赶来给黄村中学九年级上3、4两节课。曹老师告诉我,他在稼祥中学课的任务没有减少,另外还兼任稼祥中学科学馆的行政工作,难怪曹老师给人的感觉:很疲劳。
支教曾经宣传得很火,通过宣传引导与相关政策的倾斜,让支教成为一种荣誉,目的:一、支教是一种美德。将优势学校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个人素质等方面有优势,为发展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尽一分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二、支教是一种能力。个人业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既能传经送宝,起到示范引导作用,还能适应城乡的不同环境,保证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运转。三、支教是一种进步。经过支教锻炼的教师,在晋级、增资、任用、提拔等方面有无可争议的优势,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契机、奠定基础。
曹老师,我相信一定是一个好教师,可我要质疑:曹老师在黄村中学的一年支教能使学校教育上一个新台阶?黄村教师能感受到优势学校的教育理念?从今日曹老师孤寂等待上课的情景,不难看出,黄村中学只不过把他当一个“萝卜”而已。不可否认像支教曹老师超负荷支教,受援的黄村学校也暂时解决了学科历史教师的短缺,为黄村中学做出一点贡献,可是他走了以后,如何办?坦率地说,像黄村中学这样的乡镇学校要发展,不是来几个所谓的优势学校的支教老师能改善的。
事实上,黄村中学的老师编制是超编的,不过科目不合理,属于结构性缺编。黄村中学很多教师课时不满量,老师的知识储备、能力等也不差到哪里去,学历都达标。学校的设施、硬件也不错……
我认为主要缺乏:1、有效管理体制,合理、科学的指导;2、不利主客观因素,约束教师专业发展,导致大部分教师期望值低,缺乏工作热情。
政策上零星的支教不能根本解决乡镇学校教育的发展,因而,支教对于像黄村这样的乡镇教育的积极影响值得怀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