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规律,科学教学 《读懂孩子》——读后感(nan)
(2015-08-29 10:43: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思考 |
《读懂孩子》这本套书是由边玉芳教授历时五年所编写而成的。我所阅读的是针对6~12岁年龄阶段孩子的书目。本书剖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容易出现的各种情况,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孩子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同时,基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具体的教养方法。通过阅读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孩子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作为教师应把握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合适的事,这才是好的教育。
本书分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出相关的章节。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认知与学习”这个模块,此模块分成了九个小的章节。每个章节的内容都贴近实际,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比如:注意力这个章节。书中提到“孩子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注意力的集中水平不同。不同的孩子一天中在记忆里最集中的时间不同。”
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在课上的精力不够集中,个别学生来时走神,听课质量很低。对此我一直很疑惑,不知道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读完这本书使我茅塞顿开。“不同的孩子一天中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不同,即有不同的注意力日周期类型。通过研究发现一天中孩子注意力集中情况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昼间型、夜间型和混合型。其中听课质量最好的应是混合型,其他则差强人意。那么如何来应对学生的这种注意力日周期呢?文中提到“有趣程度能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疲劳会加速注意力的衰退。有研究显示,孩子在高度集中注意力20~35分钟后,就开始出现注意力衰退的现象,而最初的15分钟注意力衰退的速度最快。”
因此我结合四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注意力情况,以及对于本班学生注意力日周期的分析,对我今后的课堂有了崭新的认识。首先四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占主导,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有所增强。因此在日常授课时,增强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我班学生绝大多数属于注意力混合型学生,因此在上午进行新课的教授,知识点的深化,下午的自习课期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回顾和复习一天所学的知识。为了能够是学生在新授课上调动最大的兴趣,我将在备课时深入的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度和兴趣点,旨在用最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兴趣,延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每个人在不同时间段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想要在学校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获取更多的知识,那么注意力的训练必不可少。教师应与家长共同观察孩子日常的表现,来判断孩子到底哪个时间段的注意力集中水平较高,寻找自己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从而提高孩子学习效率。进行时间表的安排,按时行事。塑造孩子日周期节律。
另外一点,对我启发较深的是——自信。自信是孩子对自己和自己能力有信心,是对自己整体价值的肯定。它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孩子主要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来评价自己,获得对自己的自信。四年级的学生对自我评价呈上升趋势,孩子对自己的认识相对客观,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自信心有所上升。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三个方面:父母、教师、同学的态度和评价。
下学期我将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一、
学生往往由于自己表现的机会少,而产生胆小的心理,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缺少自信心,不敢展现自己,针对这种心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发现自我,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大胆健康向上的心理。如常在班上组织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办小报比赛、辩论比赛等。
二、让学生学会善于竞争,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的最好办法是激励。教师可以开展“找优点”等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树立“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精神。
三、让学生学会赏识自我。
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是孩子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只有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自信才会产生。因此,教师或家长要经常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有原则的、艺术的表扬调动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星期五无批评日”和召开班队讨论会“说说我的优点”或“说说他的优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他们始终感到“我能行”。
四、协调家庭教育的影响,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可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座谈会等多种途径与家长密切联系,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共同培养学生健康的自信心。
一个幸福的人,不仅要有较好的能力和技能,还要有健全的心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教师与家长就必须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因此只有掌握了规律,按规律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