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秋秋找妈妈》讲后反思胡俊华
(2013-07-04 01:47:48)《秋秋找妈妈》,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只没有妈妈的小小鸟,过着孤单的生活,他去找妈妈,找了长颈鹿太太、企鹅太太、河马太太……可他总是找不到一个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妈妈。正当他伤心地哭泣时,熊太太向他走了过来。熊太太把秋秋带回了家,原来,熊太太还是三个孤儿的妈妈呢!熊太太对这些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秋秋感到非常幸福。从此,熊太太就成了秋秋的妈妈。
这个绘本的作者是庆子·凯萨兹,她的笔触细腻,整个画面弥漫着温馨的气息。讲完这个故事,自我感觉比较顺畅,我从以下几点谈谈:
一、借助画面,感受人物情感
绘本故事,绘画的份量重,文字的份量相对较轻,而处在低年级的学生,认识的汉字不多,因此,他们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往往关注得比较多的是书里的画面。庆子·凯萨兹的这件作品非常优秀,每一个画面都蕴藏着浓浓的情感,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神情都值得读者去细细品味,细细琢磨。在讲述中,我着重抓住三副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像,感受主人公的情感。
1、观察秋秋的眼睛,理解“孤单”
当人与人最先接触的时候,最先交流的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绘本的第一页,画了一只可怜兮兮的小小鸟。透过秋秋的眼睛,我们感受到秋秋正在向我们传递着孤苦无依的讯息,孩子们马上就与他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人对事物的观察是受意识控制的,不同的环境、氛围会影响到观察的角度和观察的结果。在讲述:无论秋秋走到哪里,他总是找不到一个跟他长得一样的妈妈。(此时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垂头丧气的小小鸟),孩子们看着秋秋的样子,想秋秋所想,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秋秋伤心极了,他开始哭起来。“妈妈,妈妈,我要一个妈妈!”当孩子们看到一只正在哭泣的小小鸟时,眼泪含在了他们的眼眶里;孩子们的心也随之揪了起来。一片寂静,大家都沉浸在秋秋找不到妈妈、没有妈妈的痛苦中。
3、观察秋秋的神情,感受“幸福”
神情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情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当孩子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讲到故事的最后一页的图画:秋秋依偎在熊太太的怀里,嘴角上泛起一阵涟漪,眼睛满足地眯成了一条缝时,孩子们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仿佛自己就是秋秋,此刻正享受着温暖的怀抱,享受着浓浓的爱呢!这时让他们来谈谈秋秋正想些什么,对于提升文本的主题就水到渠成了。
二、从封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封面入手,先让学生看看秋秋长得怎么样,接着让学生猜想秋秋依偎在谁的身边睡觉?为什么会睡得这么香甜?激发了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个究竟。最后在结束时又回到封面,让学生说说“现在你知道秋秋依靠在谁的身边睡觉了吗?他为什么会睡得这么香甜呢?”再次升华了文本的主题。
通过本次讲述绘本,我从中体会到有些绘本编者匠心独具,在页数、书籍大小、翻书的效果、封面、环衬、扉页、封底还有画面中都隐藏着故事。故事要用声音传达感情,声音虽然是看不见的艺术,但有能力反映色彩斑斓的故事,同样给人以娱乐和审美享受。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还要与孩子进行对视交流,带着孩子进入故事中,培养孩子专心倾听的良好习惯。讲述要根据不同的故事内容以不同的角色进行讲述,最好以读者的角色讲述,这样可以对故事内容进行补白,突出重点画面。美国的苏珊.思杰说:“我们所说的故事,和我们所听到的故事,会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教师对故事的解读和传递是需一定的涵养与技巧的。我会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讲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