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乐美书乡
乐美书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23
  • 关注人气:4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灰雀》教材解读  (轻风)

(2010-07-05 02:40:40)
标签:

三年级

语文

教材解读

杂谈

分类: 语文教研

一、关于教材特点

(一)思想内容

《灰雀》是人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二组关于“名人故事”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一件寻常的小事,但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有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1.文章多出体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它们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如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它怕冷可惜这两个词语,可以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正是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打动了小男孩,小男孩主动放回了灰雀。

2.列宁和孩子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当列宁询问孩子是否见到灰雀时,孩子回答……我没看见,从这种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孩子有关。但是列宁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灰雀的命运,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时,他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个不会说话也不懂得人话的鸟儿,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喜,另一个方面则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护。

3、体现了男孩逐渐认识错误的过程。

⑴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因抓走灰雀而心虚,说话吞吞吐吐。

⑵那个男孩本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看到列宁真的很担心灰雀,内心受到触动,想告诉列宁,但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而不敢讲。

⑶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看到列宁自言自语说灰雀再也飞不回来了,想把灰雀放回来。

⑷“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坚定了放回灰雀的决心。

⑸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男孩放回了灰雀,内心真正认识到了错误。

(二)语言表达

1. 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

2.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3.对话为主。列宁与小男孩有四次对话。第一次列宁问小男孩看见过那只灰雀吗?小男孩说没看见。第二次,列宁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男孩说,从中小男孩感到列宁对这只灰雀很担心,也很关心,列宁的爱鸟之心对小男孩是有触动的,因此第二次小男孩没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男孩内心思想活动是很活跃的,他此时态度已有所变化,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还没有勇气。当列宁第三次自言自语时,小男孩被列宁爱鸟之心深深打动了。第四次是列宁没亲眼所见,也不知是真是假,因此紧紧追问了一句“会飞回来?”这时小男孩完全觉悟了,并已说出鸟没有死,因此坚定地回答:一定会飞回来!

关于教材位置

1、           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名人故事”。本单元中分别安排了第5课《灰雀》、6课《小摄影师》、7课《奇怪的大石头》和8课《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第5课《灰雀》是引导学生感受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6课《小摄影师》则讲述了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而第三篇课文《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其余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着追求的可贵品质。第8课《我不能失信》则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

2、训练重点的位置

1)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情体会人物内心,是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重要阅读方法,是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途径。进行这一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品质。

本课泡泡语“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引导学生尝试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在本册《陶罐和铁罐》中“我要把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抄下来”让学生对于抓住人物表情、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理解途径更多了,从语言神态发展到了表情和动作。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可贵的沉默》的学习目标中提出:体会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情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她是我的朋友》课后题中提出我们来找一找描写阮恒动作表情的句子,并说一说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本课则对小姑娘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这些都是在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阅读理解的方法。到了四年级下册第七组《成功的故事》的导语中明确提出:阅读本组课文,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交流收获。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所反馈出的信息不仅是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多角度的思考,感受更加全面。到了高年级,这个训练仍在继续,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导语中提出: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在这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中在提出:本组课文中,有不少描写外貌、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到了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初识鲁迅》中的导语则提出了:阅读本组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将该训练由阅读拓展到写作。

综上所述,在这个训练重点训练的过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在中年级甚至高年级阶段,由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内心,到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情表现人物品质,再到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表现主题。整个训练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个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有阅读方法的训练转化为学习写作的方法。

2了解引用人物的话的几种不同的形式

课标对中年级阅读的目标中提出“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而在本课中出现了两种引用人物所说的话不同的形式。引用人物的话的几种不同形式,是指描写人物之间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共有四种相对位置的关系:一是陈述性成分在前,二是陈述性成分在后,三是陈述性成分在中间,四是没有陈述性成分。在本组第8课《小摄影师》中又出现了可以省去“说”字,放在陈述性成分的前后。这一训练点丰富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积累

1、相关的已知领域

学生对于列宁已不陌生,在二年级就学习过《蜜蜂引路》一课,对列宁已有所了解;对爱鸟护鸟的故事了解的不少

2、相关的未知领域

    对灰雀这种鸟了解不多,对名人对儿童关心、爱护的故事了解不多。

3、相关的难知领域

理解列宁的循循善诱有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相关的阅读基本功及现状

1、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运用到哪些相关的阅读方法。

对于本课的学习将运用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等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等。

2、学生已掌握的阅读基本功所达到的水平及其现状。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了解课文的梗概,能迅速明白灰雀被小男孩抓走了,但学生通过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能力还较弱,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更是初次接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本组课文教学中的语文阅读训练重点在于“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个训练重点学生初次接触,属初步渗透阶段,需要在本组教学中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指导,使学生初步了解、感受这一方法,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三)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注点

学生对列宁这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比较感兴趣,感受到列宁的机智与幽默。

三、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方法感受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4了解引用人物的话的几种不同的形式

5         学习抓住人物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

    6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生字新词、重点语段、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列宁的其他故事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灰雀、列宁的资料,其他名人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