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敬爱的陈新杠老校长
7月17日下午16时许,惊悉敬爱的陈新杠老校长不幸病逝,深感悲痛。
晚上,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脑海里浮现出在龙岗中心小学任教的三个春夏秋冬,那是令人难忘的三载,那是青春勃发的三载,那是在陈校长引领下风生水起的三载!
1971年初,18岁的我来到了原九江县狮子公社龙岗小学(后升级为龙岗中小学校)担任民办教师。我1966年小学毕业,因某种原因,后进入公社农业中学就读。1969年底回乡务农,1970年夏参加原九江地区组织的地、县、公社三级“农业学大寨工作组”。严格地说,我只有小学毕业文化程度。就是这样文化程度的我,两年后竟然当上了学校的业务负责人(“文革”期间的特称,即后来的教导主任)。试想,如果没有陈校长的引领,没有他的培养教育,那便是天方夜谭。
老校长坚持以老带新。当年我们学校有从省城和县城“下放”来的熊霖珍与吴菊莲两位富有教学经验的女老师。老校长便经常组织校内的教学观摩,让我们年轻教师“借力”前行。之后不久,我便成功的举行了由全公社各个学校同年级语文老师参加的公开教学(课文是《李时珍》),“一炮打响”。以至于我应征入伍后的第一年,在原炮兵第十三年团参加的全团理论骨干学习交流大会上,发言一举夺“冠“(当时发言的有营、连、排三级干部和战士代表。他们都是照着稿子念,我是脱稿讲。时任团政治处主任李利华在会议总结讲话时说,”我看,今天的发言还是小熊讲的最好“)。现在回想起来,这与在学校的‘公开教学”等磨练有着直接的关联。
老校长言传身教,并经常给我们压担子。由于当年学校的人力所限,在他的指导下,我一人筹办了学校的阶级教育展览馆,一人负责学校墙报的编辑、抄写工作,一人负责编辑、印刷《农村儿童课外读本》(此举受到当时的县教育组的高度评价)。署假期间,我还负责当时龙岗大队《双枪快报》编写工作(稿件、编辑、印刷一肩挑)。1973年夏,我荣幸地参加了全县教师代表大会。正是这些特殊的经历,让当时在龙岗大队蹲点的九江军分区首长和当年在九江接兵的首长了解了我,我才有幸走进人民解放军大学校(详见《“兵”落谁家 》)。
老校长与我们同甘共苦。农村小学条件较差,校长与我和另一位教师同住一个宿舍。尽管如此,校长还千方百计给我们教师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经常来点海带烧肉,打个牙祭。记得最深的还是老校长带领我们冒雨到县城观看朝鲜影片《卖花姑娘》……
老校长德高望重。他对上不亢不卑,对下关爱有加。在他的引领下,当时的学校真是蒸蒸日上,人才辈出。学校先后有三位老师考上了大学(他们分别是熊修堂、李耀明和胡仕桥),一人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一员。这在当年的农村小学是极其罕见的。
……
老校长是我的引路人,是我的人生“贵人”。
老校长精神不朽!老校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熊六扬叩拜
2021年7月1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