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于丹 向九江致敬的理由

(2010-05-24 06:37:42)
标签:

转载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对封建社会的叛逆;《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对他所处社会的无奈;“桃花源”是他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是一种“乌托邦”式的遐想……

http://epaper.jjxw.cn/cjzk/res/1/20100521/90131274410310970.jpg

 

整理/本报记者杨振雩  摄影/本报记者蔡杰
 
5月19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应邀在九江白水明珠会议中心作精彩演讲。本报根据录音整理,将分两次刊登,下期标题为《于丹:感悟中国智慧》。以下是演讲的上半部分:

    冯静(主持人,九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为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领导干部和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今天我们特意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就“感悟中国智慧”这一命题作专题讲座。

    于丹教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知名研究者和传播者、知名影视策划人、撰稿人,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之一。近年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普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以及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掀起了海内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于丹论语心得》上市后一年内就销售了400余万册,中文繁体版,英、韩、日共计30种译文版本在世界各地发行。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于丹教授为我们作精彩演讲。

    于丹(演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话说浔阳

    我为什么接受邀请,从北方远道而来?我是来向这座城市致敬的。

    我们学中国文化的人不能忽略“浔阳”这个名字,这里有太多的文人墨客,这里有太多的精彩传奇。这是一个有文风浩荡,同时又是一个骨气奇高的地方。在这座城市里,有那么多从自然山川到人文历史留下来的宝贵痕迹。

    文化有时就是我们身处其中的这座城市的气质,就是我们感同身受的那些历史传奇,就是我们今天在进行着的生活方式。文化并不一定只是属于经典,感悟中国文化智慧,并不一定是条分缕析的学习。有的时候,文化只是个人在文化的浸润中一种静静的彻悟。

    “寻庐讲坛”,让我们浮想联翩。一座庐山,一座浔阳城,这两个地方已经足够让人去感受它潜伏的那种气质。为什么这座庐山古今浩荡,文人骚客的足迹遍踏它每一座山峦?这里充满神奇。苏东坡在那一年有了禅悟,他看到的是“横向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多少参不透的谜底,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看事情的角度,不是横看就是侧看,总在单一的静止的角度上去判断,而且身在此山之中,无以超越。那么短的一首小诗,这大概是中国的孩子开始背诵在童蒙时期都要接触的诗,我们作为成年人,都不一定能看透它的意味。

    再比如说李太白,从25岁第一次来到庐山,这是他一生中屡屡最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在这里他能够看到那一条挂在前川的瀑布,是银河落于九天,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浩大,那样一种天上之水奔流到海,那样一种文化气脉的循环往复。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当他已经弃绝了功名,凭借了他的豪迈与骄傲,遁入名山时,这座山在哪里呢?还是庐山,只有在庐山之巅才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今天几乎要坐在飞机上航拍才能看得见的景象。在李白时,为什么他看得见呢?如果他的心灵有翅膀,他就一定能看见与众不同的景象。我们今天,无论是高科技,还是繁华的经济,都是古人们不能相信的,但是他们那种傲岸而超迈的精神,我们能否与之相提并论?

    真的隐士

    一座庐山蕴含了多少魅力?这里有一种纵横捭阖的飞扬,有一种禅机的幽深通透,同时,也隐逸着中国真正的高士——陶渊明。

    中国历史上隐士非常多,但有很多假隐士。很多人隐居一座山,唯恐别人不知道,不过是走一条终南捷径,而陶渊明是一位真的隐士。说两件事——谁不炫耀自己的祖上?屈原写《离骚》开篇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先说祖上姓甚名谁,多么根正苗红,这是大家习惯的路子。陶渊明祖上又何尝不风光,陶侃、陶茂,一路下来,到了陶渊明,能不光耀吗?有名有姓,从西晋名相到大司马,但陶渊明没有炫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不知道我是谁,宅边有五棵柳树,就凑合着叫“五柳先生”,我家贫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写文章不为功名,只为自娱,读书也不求甚解,今天有这么超越的人吗?我们今天谁不抱着功名穿行于世?人家可以说不慕名利,无非是好个酒,但他喝得多么天真。

    陶渊明有一把琴,叫素琴,说白了是段木头,没有一根弦,但他抱着这段木头很稀罕。有点钱就开始买酒,无论贵贱就在一起喝酒,没喝多久,他自己先喝倒了,然后对朋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他素琴弹得气势磅礴,别人也听不见什么。今天我们看来,他的行为任性狷放,“但奏无弦琴,大音自成稀”。如果一架琴不要琴弦,那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大音稀声,天籁和鸣,自在人心。

    “我醉欲眠卿且去”,李白化为自己的诗句:“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兴抱琴来。”像儿歌似的开头,但后两句多神奇,他眼里的琴一定也是一架无弦琴。

    陶渊明不要祖上辉煌的姓氏,不要炫耀自己的家世。陶渊明一生生活围绕着庐山,他作品中连“庐山”这个显赫的名字都不提。在他眼里,庐山是那么自然闲在的一座寻常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自然然出现的那座山,居然就是庐山,有时他管它叫“南山”,有时管它叫“西山”,因为他日子过得穷困潦倒,不停地搬家,因而庐山会出现在他家不同的方位。

    所以,我今天有幸坐在这里向这座山、这座城市致敬,我真希望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大家能保持一份平常心态。我们就是来九江向陶渊明学习的。什么叫平常心?他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的焦灼、压力,真正的奥妙只有一点,我们的心不够平静,如果我们的心是那样辽远的话,你就可以拥有内心的田园。

    田园是什么

    田园不是外部的山川,田园是人内心的那份寂静。陶渊明写“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不光认为自己拙,而且还守着这份拙。在一个极尽工巧的时代,他是一个守拙的人,谁守得住这个拙,谁就拥有一份自在。你看陶渊明传,中国诗歌历史上,那么多鹰击长空,陶渊明却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始终把自己比作一只普通的小鸟,他不歌颂雄鹰,他歌颂的是小鸟。我常想80年代北岛的诗:“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宁愿做一个人。”其实,做一个人不比做一个英雄简单。陶渊明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宁愿做一个人。

于丹向九江致敬的理由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不可替代的气质,当我们向遥远的星空致意时,往往忽略了脚下的热土。我们总是觉得远方有那么多经典,那么多的文化,但每一座城市有它不可替代性。陶渊明是大隐、真隐,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红尘之中他不失田园。就说他的《归去来兮辞》,有几个文人愿意替自己招魂?有几个文人出去做官不避讳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直说为了自己养家糊口而找差事。这个人的真诚,没有一丝杂质。当他被要求穿正装、束带见督邮时,他说:我凭什么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大衣一甩,回家了,“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个人心灵成为肉体的仆人,还有什么快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觉悟了,我不要了。陶渊明的骄傲是有太多的不要,天真得像个孩子,没有惆怅,没有迟疑。“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今天我们还有这样的欢欣吗?我宁可把陶渊明看作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人每每黄昏,必定惆怅,伤感。中国诗歌老说:断送一生憔悴,知它几个黄昏?夕阳西下,人心就苍凉,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中的惆怅宛如一江烟波浩渺。谁看到“山气日息佳,飞鸟相与还”?谁知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就是陶渊明夕阳中的温暖与安慰。所以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不向陶渊明致敬。我们在这座城市应该去感受这个人和他朴素而骄傲的心。

    骄傲的人

    一个真正骄傲的人是有傲骨而无傲气的。表面上他是一个谦卑的人,他是一个“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的人,他“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他不求跟人有多少交往,在小院里,他“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坐下来,能有膝盖那么大的地方,心就安了。这个人,跋扈吗?绝不。能说他没有傲骨吗?但他在这个世界不屈服,不求人,没有阿谀,没有谄媚,但他能守拙,归得了园田。一个不提祖上姓氏,不提终生守着的庐山的人,仅仅因为他是陶渊明,他不需要任何祈求,这就叫有傲骨,无傲气。

    我们往往认为住豪宅,有周边设施,这叫田园,真正的田园在内心。陶渊明曾写过一首《止酒诗》,通篇都是一个停止的“止”字。当我们都说人生永无止境时,他止住了。他说:“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多么大的勇气!咱们坐下来看看书,聊聊天,就找一棵高大的树荫里,用不着找多好的酒吧咖啡馆。想溜哒吗?柴门一关,小院走走,够了。想喝点酒,到园中拔点蔬菜就可以。陶渊明历史上记载,光儿子就有五个,有几个姑娘?不详,孩子也不爱读书,但其乐融融,有孩子绕膝成欢,他说这是人间最大的快乐,叫“大欢止稚子”。

    今天我们的心为什么失去田园?让你在树荫底下坐一下,你愿意吗?让你在院子里溜哒,你心甘吗?说好吃的,鱼翅鲍鱼不上宴席,吃点地里的东西,你肯定觉得不够规格。看着自己的孩子就烦闷,其实咱们有几个孩子?比他孩子少多了,你也体会不了快乐。我宁愿认为他是中国人折服在心中,而又遥不可及的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

    浑然天成

    如果我们能够喝明白陶渊明的那壶酒,也能够体会到他酒里内心欢相持。陶渊明和大家到了晚上高高兴兴喝酒,他让人想起诗歌:“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陶渊明吃点园中蔬菜,高高兴兴喝酒,然后念书,他念的什么书?都是闲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今天我们说,知识给人力量,知识给人文凭,念完书后就能考各种资格证。陶渊明念的全是闲书,《周王传》,就是《穆天子传》,《山海图》,就是《山海经》,什么都与功名无关,我念得高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众,不高兴还干嘛呢?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多奢侈啊!在成功、付出之后,谁能理直气壮地说,不乐复何如?陶渊明是那么快乐,快乐得在我们眼中干了好些傻事,他煞有介事觉得自己能种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高兴啊,只要愿意,那有什么?

    陶渊明的诗中没有一篇是宏大的叙述,不是饮酒就是耕田。别以为他是写诗的,他写的是心中的一片天地,所以,陶渊明不是寻常人能学的。他不要,所以才拥有。他顺其自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杜甫好学,陶渊明难学,杜甫可以是“千锤百炼老杜诗”。他的对仗,平仄是有章法可循的,陶渊明浑然天成,当一个人豪华落尽的时候,只能以本色示人,没有任何的矫情。陶渊明活得踏实,他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不需要标签,我们要跟他比就像没活过。

    其实,陶渊明、李太白、苏东坡,包括江西境内的晏殊、晏儿道、王安石,他们每个人的精神气质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是隽永的、唯一的,我们这方热土上的所有百姓跟他们都是同根同源。这方山水既然能养育这样的魂魄,那么在今天,我们就不能愧对他们。

    这是我作为一个外乡人向这座城市致敬的人文理由。

    致敬山川

    山川,是另外一个让我致敬的理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一路行来,来到庐山,庐山有许多伟大的诗篇,不一一道来,我只想说说自己登庐山的感受。

    我第一次到庐山的时候,是一个深秋,天色已晚,下午四点到山上,晃晃悠悠下车,发现眼前一片浓重的雾霭,抓一把就能攥出水来,湿漉漉的,我一路往上走,到大月山、锦绣谷,还是雾,但是到五老峰,我一步跨进阳光,置身温暖的阳光里。当我作为一个外人,信心不足时,庐山毅然地告诉我,往上走,往上走。

    我后来相信,阳光一直都在,如果你没有见到它,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如果你一直往上走,终于有一刻会置身阳光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