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一座大庙里的年轻和尚(三)

标签:
版权转让出版司令员政委qing话题 |
分类: 笑谈轻松成功(纪实文学连载) |
福州军区某大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尚未结束时,大单位政治部主任又交给了“普通人”一项新任务:把大会的新闻报道好。
这项工作原本由宣传处专职新闻干事负责。现在,政治部主任亲自把这项重要任务交给“普通人”。这一举措充分说明,部首长对会议召开非常满意,前一阶段“普通人”负责典型经验材料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部主要领导看好“普通人”。
这对“普通人”来说实则是件大好事。
而“普通人”对此却看得很淡。
他清楚,任何事情都会有两面性。
就在他们组织处,有位在处里苦熬了十来年的大单位党委秘书,工作一直勤奋敬业,首长讲话、党委工作总结等方面的材料写得非常娴熟、地道。因此,大单位党委书记、政委对他很是器重。就是这样的“好事”,却给这位秘书带来了天大的麻烦。后来,他不但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反而被某司令员“发配”到边防部队当了一名营教导员。
那时,他要求转业,不准;大军区政治部组织部要调他去,某司令员也不同意。
司令员是位老红军,资历老,个性强。一次,他的上级——大军区一位副司令员来大单位检查战备工作,事先没有与他打招呼,就直接通过大单位司令部值班室,在大单位机关搞起紧急集合来。某司令员当场大发雷霆,与军区副司令员当面干起仗来。
要说这件事情,那是他们大“官”之间的事,而一个堂堂的司令员,为何又要与一个小小的秘书过不去呢?
那还不是司令员与政委之间的矛盾。
那时,器重党委秘书的政委已经调走了,某司令员就把与原政委之间矛盾的“帐”,全算到党委秘书的头上了。
他成了“替罪羊”,你说冤不冤?
按说,我们党和军队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应该有宽阔的胸怀,而在实际中,却有那么一种人,他们的心胸其实比“针尖”还要小。
值得庆幸的是,“普通人”在部队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还好没有被转进这个看不见的“旋涡”。
也许是物极必反,也许是“历史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在“普通人”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的几年里,由于上一任领导对他的信任和宠爱,却反遭下一任领导的无端非难。好在“普通人”能耐得住寂寞,会调整好心态。他把“责难”与“冷遇”全都看作是一种“幸运”,倒也给他了另一种成功的机会。
关于这方面,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会专门作出介绍。
还是说一说“普通人”在大单位政治部的事情。政治部主任是从大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的岗位上,提拔到大单位担任政治部主任的。这位主任确实是有层次、有水平的领导,自然对工作要求也高。好在“普通人”年轻,适应能力强,在工作之余,他与部里的几位机关干部还到省广播电视大学进行中文“充电”。
他们都是部里工作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主任自然信任他们。
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对领导不是主动地去亲近,大多数时间采取的往往是敬而远之的办法,这也减少了不少矛盾,避免了不少麻烦。
不过,那位被贬的党委秘书,也确实是身不由己。虽然他在心里与“普通人”一样,对“是是非非”之事,惟恐避而不及,而由于其工作性质,又无法去“避”。
其实,对一个普通的人来说,“机会”往往大于“能力”。
那几年,“普通人”在工作上是如鱼得水,尽管是军队的高级机关,是一座大“庙”;而在“机会”上却不是那么如意,好在任何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只要你准备好了,“机会”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