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一座大庙里的年轻和尚(一)

标签:
版权转让出版和尚庙gif |
分类: 笑谈轻松成功(纪实文学连载) |
省会城市,尤其是象福州这样美丽的城市,是不少人向往的地方。特别是家属在福州的同志,为了改变“牛郎织女”式的生活,都变着法儿往那里调。然而,人事调动岂非小菜一碟,谈何容易?
“普通人”虽然还是“快乐的单身汉”一族,但福州是“普通人” 回家探亲的必经之地,从所在部队到福州,要途经十多个小时的路程。转车,这在当年回家探亲的“大兵”来说,是件非常麻烦、非常尴尬的事情。当年,由于物质极端匮乏,香烟、肥皂、食糖,就连用来点火的火柴,都要凭供应从部队驻地购买,往家里“背”,回家探亲的军人,大多是这个模样:肩上一前一后背着两个帆布旅行包,两手还要提着沉甸甸的东西。若在省会城市,交通方便,就可少些这种狼狈相。尽管如此,颇有自知之明的“普通人”,却丝毫没有调往福州的念头。
他是个天生没有非分之想之人。
可不知为什么,“老天”就是爱与人开玩笑,你越是不想要的东西,它偏偏送给你。
1979年9月份,驻地在福州的某正军级单位的政治部一纸命令,把“普通人”调到该大单位政治部组织处,“普通人”就这么“糊里又糊涂”地进了省会大城市。
正军级单位机关是军队的高级领率机关,真可谓是座大“庙”。
“普通人”当年才20多岁年纪,是该政治部最年轻的军官之一,与他几乎是同一个时期调进组织处的还有两位干事,一位副处长。副处长是从师组织科长的位置上提拔上来的,是享誉该师的笔杆子。两位干事则是从两个师组织科干事的岗位上调上来的,也都是师里的一支笔;与他们不同的是,“普通人”是从基层连队副指导员的岗位上调上来的,他在部队的组织部门从未呆过,是个地地道道的“新兵”。更不要说福州军区直属大单位的组织部门。比起他们,“普通人”真可谓相形见绌,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虽然如此,“普通人”与福州却是有缘的。早在当战士时,他就在福州军区炮兵政治部帮助过工作,而且“战果”辉煌。不过,那是宣传工作,如今是在军区所属大单位的组织部门,自然有其不同点。
从总体上看,军队的军以上机关,是军队军事工作、政治工作的重要指挥机关和参谋部门,是人才集聚的地方,它不可能让你去慢慢适应。因为它不是一个培训机构;它可以锻炼你,磨练你,提高你,但你必须尽快独当一面。这么说,也并非是每一个机关干部都出类拔萃。用“普通人”的话说,也有来机关几年,仍然是“打杂”的。这样,实际上,你早已被淘汰出“局”。
就连那个出类拔萃的副处长,工作得也并不轻松。尽管他曾是享誉原所在师的笔杆子。
一次,他在军区组织部报材料,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篇材料,改了八搞都没有通过。负责审稿的军区组织部组织科长(后来改为组织处),是位写材料的高手,但说话非常刻薄,丝毫不给人面子。你说在他的手下,那个副处长的心里能是什么滋味?
生活就是这么无情,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不过,军区组织部的那个“高手”科长,虽然在写材料上如鱼得水,轻松自如,而在日后的官场生涯中,活得并不轻松,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关于这个情况,容我以后慢慢介绍.
这里,我要说的是,在高手林立的军队领率机关,等待“普通人”的又将是什么呢?他能否不被淘汰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