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即墨”读音一窥

(2007-09-25 08:24:13)
标签:

人文/历史

感悟随笔

地名读音探索

分类: 原创
 

“即墨”读音一窥

 

    即墨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相比有诸多不同,比如:“磕(kē)头”说成“磕(ká)头”,“来客(kè)”说成“来客(kěi)”,“喝(hē)酒”说成“喝(hā)酒”,等等。错误的一定要改,但且不可把本来正确的发音改错,比如:“暖和(huo)”改为“暖和(he)”,“琢(zuó)磨”改为“琢(zhuó)磨”,“我得(děi)想一想”改为“我得(dé)想一想”,等等,那就错了。

    即墨是一座历史名城,“古县名。在今平度东南。战国齐邑,秦置县,北齐废。公元前279年,田单于此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尽复齐地。公元前206年项羽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此。西汉为胶东国治所。隋置即墨县。”后迁于现址。1956年,将1945年析置的即东县撤销复并入即墨县。等等。

    在即墨的老居民中,“即墨”一直读“即墨(mèi)”。在《汉语大词典》中,“墨”有三个读音,在词语中主要读墨(mò),另两个读音是:墨(méi),墨(méi) 杘(chī);墨(mèi),《集韵·去队》:“谗言败善曰墨”。可见“墨(mèi)”这个读音不是方言土语,是普通话标准音。我们现在在媒体上见到的读音和拼音标识中都是“即墨(mò)”,这和传统读音不同,似乎是大家懂普通话了,纠正了方言的错误,其实不见得。

    即墨读“即墨(mèi)”而不读“即墨(mò)”还有证据。(1)、历史上,“王莽改即墨曰即善”(《即墨县志》),可能考虑的就是读即墨(mèi)的原因(临近谗还是善的意思)(可能还有人辩解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那样就应该改为“即赤”了)。(2)、即墨现有麦戈庄村,在古代称墨戈庄,“麦”发音为麦(mài),从切音来看,mài更接近mèi而不是mò。也就是说,如果在古代即墨读即墨(mò),那么麦戈庄就应该叫磨戈庄了。

    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字使用在地名中特有一个读音,比如“会(guì)稽山”,这是历史渊承,对“即墨”的读音,我们又为什么不能保留读“即墨(mèi)”呢?这样既不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又保留了地方习俗,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字在不同时期读什么音是得到大众认同的,认同可改之,否则承之。比如说“呆板”,旧读“呆板(áibǎn)”,现统读“呆板(dāibǎn)”。“即墨(mèi)”这个读法得到大众几千年的认同且继续在读,我们又为什么要改变呢?

    我们现在普及普通话并不是消灭方言,让大家都会普通话,为不同方言区、不同民族、不同语种的人提供了一个方便交流的平台。相反,方言不但不能消灭,应该保护,这是一个地区几千年形成的地方习俗,如果真消灭了,我们将失去一大类文化遗产,是罪人了。如果你在他乡,举目无亲时,听到家乡话,不是格外亲切吗?

    学说普通话,不是不要方言,学好用好普通话方便交流,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了文化遗产,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地名的读音中,要充分尊重当地人的习俗,尤其是和普通话不冲突的读音,因为这个地名可能从使用的第一天起就是按传统读法读的,机械的用普通话改之,则不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