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古镇为何多建于赤水河畔青岩古镇有哪些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标签:
旅游美食文化图片历史 |
分类: 5旅游见闻 |
贵州古镇为何多建于赤水河畔 青岩古镇有哪些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贵州省不乏古镇,特别是在赤水河畔。据我所知,有好几座明、清以来的古镇是在赤水河岸边。像闻名久仰的茅台古镇;红军“一渡赤水”的土城古镇;林彪带领红一军团住过的丙安古镇等;无一不是在赤水河沿岸。这是为什么呢?
说起来,这与贵州的特殊情况、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关。其中主要原因,是自古贵州这地方不产盐,是一个十分缺盐的省份。有点医学常识的人会知道,人不吃盐是不行的,盐含有人体生命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比如,盐含钾,还有碘。人体缺钾,浑身没劲,心跳无力,体内的水电解质会失去平衡。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没有盐就没有力气而无法劳作;如果人体缺了碘,会得大粗脖子病,也就是甲状腺肿大。
长此以往,贵州没有盐,人也得生活,怎么办?特别是缺盐做菜也没有味道,难以下咽。聪明的贵州人想出用其它食物替代咸盐的办法,让食物增加味道,增进食欲。
在凯里,当地人发明了酸鱼汤,成为贵州地区的一大美食。但是,不是哪里的酸鱼汤都做得美味可口?都好吃?唯有正宗的凯里酸鱼汤才是最好吃的。
贵州人喜欢吃辣,也与缺盐有一定的关系。把辣椒放在食物里,点缀分享了食物的不同味道。所以,贵州人养成了以酸辣为主要特征的饮食文化。像酸辣粉、酸辣汤、酸辣面等,酸辣成为贵州人餐饮的主要美食。
贵州的辣享誉世界,有口皆碑。在世界各地的海关出入境检查中,外国食品是不准带入任何国家境内的。唯有中国贵州产的老干妈辣酱在世界各地的海关出入口,可以畅通无阻。
贵州不产盐,他们的盐来自于哪里?据贵州朋友小邵介绍,主要渠道来自于周边的三个省份。一、湖南;二、江西;三、四川。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贵州的盐主要来自于四川省的自贡市。
贵州遍布山区,人烟稀少。古时,交通十分不便。整个贵州省,没有一条公路运输,仅有马道。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出门只能依赖骑马出行。
贵州省的第一条马路出在贵阳,是用石头砌成的,现在贵阳市仍可见到这段马路。据说,这条马路始于民国。当年,国民政府成立,别的省份官员都是乘坐汽车去南京政府开会,唯有贵州军阀周西成是骑着马去南京开会的。
会议期间,别人嘲笑周西成来国民政府开会还骑马?周西成脸上挂不住面子,只好用携带的银元、茅台酒和茶叶等,换回了一辆小汽车。他美滋滋地开着汽车回贵州,在抵达贵州地界的时候,前面没有了马路?只好命令随行人员把汽车给拆了,把汽车零件用马驼、船运回到贵阳,并在贵阳修了一条长约3公里,宽10米的石头马路。他命令,这条马路谁都不能走,只有他的汽车可以通行。
自明代起,贵州为了从外省运盐,一些外省来贵州经商的人士,便开始在黔北地区的赤水河沿岸修建了一些盐商码头。贵州有了水路运输,这条水路就是依靠长江上游的赤水河。
四川省自贡地区的盐巴通过水路船运到达贵州省的茅台镇、土城镇和丙安镇。久而久之,这几个地方便成为自明、清以来的贵州古镇。外省人不但把盐运到贵州,还把一些自己家乡的特产与生活、生产技术也带到了贵州。川人丁宝桢把四川的宫保鸡丁带到了贵州,成为贵州一道美食;江西人把酿酒技术带到了茅台镇,在茅台酿制的白酒名扬天下。
在贵州,人们为何管咸盐叫“盐巴”?因为咸盐来自四川,四川古时被称为“巴蜀之地”。所以,贵州人管咸盐也叫“盐巴”。意思是说,盐来自于“巴蜀之地”。
四川的盐通过水路运输到贵州,还没有完成整个运输,还要继续运送到贵州省的其它地方。没有正式的公路交通运输?怎么能运送到其它地方?只能通过陆地的茶马驿道。青岩古镇便是当年在军事用途之外,由于盐巴的运输,也完成了自己独特的交通与商业价值。
在青岩古镇,有一座至今依然保留完好的赵公专祠。专祠建于清同治年间(1863年——1865年),1861年,贵州团务总理赵国澍任贵州团务总理,他在贵州提督田兴恕的支持下,发动了所谓的“青岩教案”。杀死了教徒陈昌品等四人,火烧天主大教堂。
案发后,清政府迫于法国当局的压力,降罪于田兴恕、赵国澍二人。田兴恕发往新疆;赵国澍戴罪出征,战死沙场。赵国澍战死后,清政府追赠常寺卿,准许建立赵公专祠,并令国史馆为之立传。在青岩古镇,此地最大官员即为赵家。赵家起源于赵毅久的母亲,她曾是当地的一位女状元。她儿子赵毅久便在贵州贩盐,这也是青岩古镇在清代发迹的一段尘埃历史。
一座古镇,往往有过它存在的军事用途,商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历史变迁。在青岩镇,这里久远的军事古迹,古代建筑,商业色彩和历史文化,都体现了古镇的历史演绎。
在国内,所谓的古镇,大多起源于两种功能。一是古代的军事重镇。青岩古镇的起源,始于明代的天启年间(1621年——1624年。早年是为了保卫贵阳城,修建了这座军事重镇。
后来,古镇守卫日趋成熟,周围建筑了古城墙。清朝的顺治17年(1660年),官方修建了定远门和守卫城池。城墙上有垛口、炮台,整座城池设有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四座城门,是古代贵阳南面的军事重镇,素有“筑南门户之称”。
青岩古镇早先虽为军事用途,但这里人口集中,商贾云集,有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省的商人不断来此经商。同时,这里也成为古代商客运输盐巴与物资的马道驿站。
古往今来,青岩古镇历经百年沧桑风雨,军事用途已经退化,现在唯有古老的商业模式和遗存古代不同风格的文化及信仰建筑。
古街上,依然保留着古时的马道驿站,贵州及青岩的餐饮美食,当地的服饰、首饰,茶店、酒馆。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店铺经营热闹异常,游客不断。有外地的旅游者,也有当地人。这里最出名的是一种酱猪蹄,也叫“状元猪蹄”。凡来古镇者,极少不去品尝青岩古镇的“状元猪蹄”。
青岩古镇风格古朴,民风淳朴,生活安逸。小镇古老的建筑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和几代人的居住,古街均为石头铺路,干净而整洁。每天早上,小镇居民起来第一件事,是清整街面与街道的卫生。他们用水冲刷石路,保持古镇俊逸的风格。古镇居民多为经商,少有种地,晚上家家户户的店铺打烊关门很晚,一般上午十点左右商铺才经营开张。
青岩古镇,也是一座多元文化集中和多种文化传承的集散地。古镇虽小,却体现了几种不同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观念。
文化广场的文昌阁,始于明代(1573——1619年),传播的是儒家文化;古镇中央有座万寿宫,也叫“天柱宫”,早由江西客民所建,所以,当地人称它为《江西会馆》,是一座道家宫观的建筑艺术形态。
8年抗战时期,国立浙江大学曾经有一段西迁的历史。当年,浙江大学就是在青岩古镇的万寿宫办学;在万寿宫的对面,是一座当地人企望接财神的慈云寺;在古镇的东门附近,有一座始于清代的寿佛寺,后来成为《两湖会馆》,也是湖南、湖北两省商人的会馆,现在成为风铃渡客栈;古镇中央的地方,有一条老街叫“背街”。背街以石头砌成的房舍、围墙、石街,既有乡村的味道,又有城市街区的某种特点。抗战时期,李克农同志的家属和孟庆树同志的家属等就居住在背街的院落之内;这里,也是电影《老枪》的拍摄外景地。
在古镇驿道之旁,还有一座外来传教士的基督教堂,其建筑风格也成为古镇一道别样的风景。
贵州省的古镇多在赤水河岸边 这是为什么呢
贵州是个缺盐的省份 四川的盐通过赤水河运到贵州的茅台 土城 丙安等古镇 这是土城赤水河
明代的青岩镇是军事通途 保卫贵阳的南大门
清代时城墙周围修筑了东、南、西、北四座大门
贵州有马路源自于民国时期 这是贵阳修建的第一条马路为石头铺路
当年贵阳的马路不让人走 只能跑军阀周西成的汽车
贵州人没有盐发明了酸鱼汤 唯有凯里的酸鱼汤好吃
青岩古镇由军事用途变化成商业功能
明清以来青岩古镇成为贵州的一条马道驿站
青岩古镇有一座赵公专祠 赵家是青岩经商最早的大家
古镇上的经营者 河南人来此地开掏耳朵
酱猪爪 是青岩古镇最为有名的小吃 也叫状元蹄
这里是古镇上的文昌阁 体现了儒家文化
这里是江西人所建的道教宫观 万寿宫 也是江西会馆
位于万寿宫对面的慈云寺 是迎财神的庙宇
寿佛寺 两湖会馆 现在是风铃渡客栈
青岩古镇上的“背街”完全是石头建筑 房舍、院落 石径
背街 风貌 这里曾是电影《老枪》的拍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