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是赤水河最为宽阔和壮观的地方面对敌人重兵红军巧妙三渡赤水

标签:
旅游军事文化历史教育 |
分类: 5旅游见闻 |
茅台镇是赤水河最为宽阔和壮观的地方 面对敌人重兵红军巧妙三渡赤水
贵州省作为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省份,以山多和少数民族多而著称,过去曾一度贫困。但如今走了几个地方之后,我注意到,贵州省非常注重小城镇建设。有的城镇不仅保留了原始状态下古镇风貌;还进行了大量的新城镇、新农村模式的规划与建设。
也许,我们经过、路过的地方大多数为旅游景区?见到这些地方的乡村建设都有一些现代格调的韵味与特点,就不要说城镇建设了。
同样作为一座城镇?也是不同和大小各异。茅台镇照比土城和丙安两镇来说,那就大了不少,丙安镇最小;其次是土城镇;最大的是茅台镇。
贵州的城镇建设绝对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不同于其它地方。贵州的城镇建设,其建筑完全是依照自己的民族风格与民俗风情建造起来的。大多为吊脚楼式的风范,也含有本省地方特点的楼房建筑。不像有些地方的新城镇建设,建筑风格清一色的“现代与时尚”。
其实,早就有人论述过中国与世界不同民族的艺术之风。“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凡是世界的就是民族的”,世界一词容纳和包含了各国及各民族的风土民情与艺术格调。在贵州,所见所闻,一般都带有古香古色的民族韵味。
以我推测,茅台镇也是一座古镇,只是它的古迹民风随着这座城镇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已经消失殆尽。茅台之所以应该算是古镇?因为茅台镇自古便是贵州省盐商、马帮运货、发货、收货的集散地,也可以说,自古便是盐商码头。赤水河在茅台这地方的流域最为宽阔,最为壮观,是很多地方不可比拟的。
茅台镇不仅是中国最著名的华夏酒都,茅台酒生产的地方,也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第三次渡过赤水河的地方,因此,是酒都、古镇,现代城镇,也是一座红城。
在茅台镇一侧的山坡上,有一座高大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碑为赤红色的表层,仰视丰碑,碑型下方酷似四只巨人的“脚型”,也有点类似“船型”?表明中国工农红军行进在长征路上。再向上看时,碑的顶端上方,外形好似四朵奔涌掀腾的浪花,象征红军的“四渡赤水”。整座丰碑高昂挺拔,气势磅礴,浩然正气。
在红军“四渡赤水”是纪念碑上,是这样记载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历史。“四渡赤水”,蒋介石断定,红军必然西进,企图再次围歼红军于长江以南。当敌人主力被我军引向赤水河以西地域,再度向川南地域奔集之际,毛泽东已经做好了“四渡赤水”的准备。立即指挥红军迅速坚决趁敌人不备折而向东,于3月21日晚至22日拂晓,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后,掉头南下,从敌人10万兵力的缝隙中穿插急进,南渡乌江,把敌军全部甩在赤水河以北,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令敌人找不到红军的行踪与影子?红军在毛泽东主席的指挥下,在敌人的包围圈里,跳来跳去,奔袭穿梭,与敌人玩“捉迷藏”的游戏,把敌人玩的神魂颠倒,不知所措。正如《长征组歌》中唱到的:“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入神。”
在茅台镇宽阔的赤水河沿岸,有一座渡口纪念碑,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吊桥两边镶嵌着红军时期的红五星,赤水河流经茅台镇,这里是最壮观的河面。
红军三渡赤水,是1935年的3月2日至19日。蒋介石从汉口飞临重庆亲自坐镇指挥,准备采取南北夹击的办法,企图阻止我红军东渡乌江。
三渡赤水,敌人用兵,川军派出了3个旅,进攻遵义;上官云相的2个师支援川军;蒋介石另派出四个纵队(仅第一纵队就有4个师,也有说一共7个师),位于乌江南岸;他还令53师由镇远向石吁推进;湘军有3个师位于乌江东岸,准备阻止我红军东进。这样,敌军派出了3个旅、大约13个师的兵力,围追堵截我中央红军。
蒋介石不顾一切,到处寻找红军,欲与红军决战。我红九军团诱川军东进,寻机歼灭敌人第二纵队,未能得手。11日,川军3个旅占领了遵义。3月15日,我红军准备进攻鲁班场之敌的第二纵队,因敌人3个师挤在一起,红军未能凑效,我红军主力开始向茅台镇机动。
3月16日,为了寻找新的战机,红军在茅台镇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叙水方向俞进,攻占龙山并击溃川军一个团,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
三渡赤水,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与敌军巧妙周旋,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把敌人玩的团团转,找不到?而红军在敌人的包围圈里跳来跳去,红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与敌人拼实力,打大仗,而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歼灭敌人,完成红军的战略目标,再次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贵州省建筑很特别 大多是这种吊脚楼式的建筑
赤水河流经茅台镇是最为宽阔的地方
赤水河流经茅台镇也是最为壮观的地方
纪念碑的上方像四朵浪花象征红军四渡赤水
图片下方的台阶处是红军三渡赤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