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沈阳万福之源舍利塔回龙寺

标签:
佛学文化旅游历史时评 |
分类: 8文化创作 |
沈阳位于东北辽宁大地的松辽平原,城东11公里处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及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寝,也称东陵;北面有皇太极的陵墓清昭陵(也称北陵);西面有早在唐代时期修建的舍利塔和清代的回龙寺;南面是流经沈阳的浑河水,也有叫沈水湾的。所以,起名沈阳。
沈阳城诞生于7200年前,唐代的时候,在离沈阳城12里地的西面,便建造了一座舍利塔;公元1044年的北宋年间,东北部落的帝王兴起,辽代称雄一方,那时沈阳称沈洲。
辽兴宗重熙13年,城西武家庄丰捻村李弘遂等百余人,见彼时君臣合德,风雨顺,人民安,欲建塔,以纪一时之盛。
他们通过沈洲掌管僧人的官员,请当地寺院的主持法直,在庄外东、院南平坦高岗处,共同发愿造无净光舍利佛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辽代兴建的舍利塔,是辽河水经过的地方,正好在塔处有一道河湾儿。于是,人们便给起了一个随缘的名字“塔湾”。
1641年,清朝入关前,重新修建了舍利塔,并建了一座寺庙。这时辽河水已经改道,这里没有了河流。
从塔湾没有水开始,人们想起了龙,梦想着这地方重新有水,便给寺庙起名“回龙寺”。 1644年,满清入关进入北京主政,建立中国的大清帝国王朝。1877年以后,清政府开渠引浑河水灌溉农田,新开河水流经舍利塔,“塔湾”之名重新起用。
当年,乾隆皇帝回老家沈阳,亲自为舍利塔、回龙寺题词:“万福之源”。1904年日俄战争,舍利塔、回龙寺被曾一度被毁。民国时修复。伴随着战乱与朝代更迭,舍利塔、回龙寺命运坎坷,飘摇不定,一次次起死回生,一次次被战乱损毁。
公元2008年开始,政府投资,开始重新修复舍利塔和回龙寺。因为工程浩瀚,目前还在施工装修中。
为了探秘沈阳舍塔湾的利塔和回龙寺来源,趁修建、修复尚未开放之际,我夜巡回龙寺,探得此密。
探秘之时,恰好路遇一位自小在塔湾周围长大的孩子家长。他正在给自己十几岁的孩子讲述塔湾、舍利塔的故事。
他说:“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舍利塔下面有一个地宫。里面有壁画、金佛和铜鼎”。根据舍利塔地宫出土的文物基本证实,他讲的情况“属实”。
从舍利塔地宫出土的文物中,确实发现墙面有辽代时期留下的“四大天王”壁画。虽然是辽代的绘画作品,但基本是仿唐代艺术画品;还有鎏金释迦牟尼佛祖像和铜鼎。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夜幕如期悄然降临,我顺着舍利塔外围一条不为人知小土路进入到正在施工中的回龙寺大殿。回龙寺按照唐代的建筑风格,有山门、正厅、大雄宝殿、佛堂、藏经阁等13处经典建筑群。
唐代的建筑风格,是高大、宏伟、典雅、尖顶楼阁,很有气势;楼、堂、庭、榭,蜿蜒曲折,各建筑物之间,结构相连,曲径通幽,避风遮阳,震撼一方。
在尚未装修好的大雄宝殿,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点灯夜战,三尊被红布遮盖的神像被掩饰着。据说,这里有一尊佛为佛祖释迦牟尼,其余为护佑的神位。
大雄宝殿两侧是千尊佛堂,诸神位是请功德的(出卖的),谁捐助1万元人民币,神位即刻上功德者的姓名。护佑全家幸福安康,官运亨通,发财致富;保佑后代五官端正,眉目清秀,福运连连。
功德是人世间俗人的贡献,是对神灵的敬畏,是流传后世的功德,将遗芳百世。当年,满清人就是因为捐助了舍利塔和回龙寺的功德,才建立了旺族的基业。打败腐朽没落的明代,入关、进京,建立少数民族满人统治中国的大清王朝,并兴盛一时。所以,康熙大帝称这里是:“万福之源”。
在探秘兴奋的同时,也查看到一些肮脏的事情。国人的素质总是与时代不相符合,刚刚修建好的回龙寺庙宇四周,在庭院、墙角,瞟见屎尿遍地,污秽不堪;石碑角下,狗尿喷洒,通畅淋漓地浇在康熙、乾隆大帝的石碑下。这里成了遛狗的场馆,雕梁画栋长廊的墙面,白花花地被喷涂着:“办证——电话号码”。
一个千年不变文化古迹流传于世圣洁的地方,国人竟不顾保护,如此放肆,肆无忌惮地挥霍、破坏、残败即将失而复得文化遗迹?
本来,政府好容易竭尽全力投资,给百姓创造好的文化品味和生活环境,是为了促进、提高国民素质;方便民众赏阅、浏览、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休闲娱乐、大众健康、提供有益文化生活。
可是,一部分缺少素质,光天化日之下,岂敢在寺院周围撒尿、拉屎,让狗在石碑、“皇上”的文字上撒尿,在雕梁画栋的艺术长廊墙上胡乱喷涂,实在令人愤慨,不可思议。希望建立法治,约束胆大妄为不守规矩的低素质人,禁止进入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在这些古迹及文化场所周围修建点厕所,便于游人“方便”一下。
晚上,大雄宝殿内正在装修施工
在文化古迹的地方总有不和谐的音符,刚建造完的画廊庭就有不文明的喷涂: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