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处的生活
标签:
佛学别处小游此处 |
分类: 游记 |
这几天心绪一直不高,不想见人不想说话也不想写东西,有事没事就坐着发呆。脑子里总是涌现出生命、错过、遗憾、未来、意外这样的字眼,尼泊尔的大地震让我心痛,从一个谋划了很久,但总是错过的一心想去的有信仰幸福指数高的国家到每个生命的脆弱际遇,心情不由的悲伤起来。
有些错过,就是永远。
从林芝回来,看了《艽野尘梦》《如意高地》《神的孩子都要去西藏》对那片土地的钟情与迷恋更加深重,是从心底深处的重视与热爱。从现在开始,便开始默默地为下一次相见做准备!

同样一副照片,可以感受到山河失色的痛!此篇大部分照片做黑白处理,是为我爱的尼泊尔哀悼!为那些失色的山河哀悼!
这一篇,我是要写“别处”,但因为尼泊尔大地震对我的震动,让我对本来持有的观点有了动摇。
在早几年,我坚持“生活在别处”是一种必须要做的行动力,是物质范畴,而现在,我更认为“生活在别处”是一种理想,是一种精神世界。这一个主题两个方向的意识是逐渐产生的,但是直到这次林芝行才最终成熟起来。
在南迦巴瓦山下索松村的客栈里看了翻了几页书,是一个八零后的美女作家写的,名字叫《梦游木斯塘》(木斯塘是尼泊尔一个很少有人到访的禁忌之地。。。。好巧啊!)
“回家的路才是旅途”,翻开书的第一页的这个题目是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在满世界“说走就走的旅行”“辞职去西藏”“三步两步就是天堂”“再穷也要去旅行”这样不负责任的挠人心头痒痒肉的煽动中,“回家的路才是旅途”显得非常淡定冷静和充满过来人的智慧。书中说:她早年写过一篇关于梦想的短文,满篇文字都是鼓动大家遵从内心,为理想中的活法勇敢上路(大致内容),如今再看,意识到那是一种非理性的煽动。”做一份稳定的工作,为家人准备一个温暖的住所是同样珍贵的理想“。。。!这一定是个有所经历有所感悟才能明白的道理。

这是一个在此行中深深感动了我的真实的故事。这个看似普通的女子,有着绝不普通的经历和人生智慧。
照片上的女孩叫小游,是我们西安人,在美国上的大学、研究生并有稳定的工作,她有信仰,热爱旅行,两年前徒步大峡谷索松村,遇上了当地青年扎西相爱,她辞掉优渥的工作在南迦巴瓦山下的索松村开客栈,办松茸、灵芝等土特产加工厂,还设计注册了自己的产品品牌。
小游的样子不是那种在丽江大理开客栈的风情老板娘的样子,她质朴淡然,甚至和本地藏民外形上没有多少差异,但从她家客栈书架、陈列架、屋顶手工制作的灯笼,客房麻布床单和窗帘,使用的苹果笔记本,还有客栈的名字“屋外云开”,这些小细节上处处彰显出来的文化情怀和底蕴,让你觉得她绝对有别于其她那些有固定噱头标志的客栈老板娘。她低调淡定但细腻丰盛。
有一幕让我非常感动。刚到客栈,一群人呼啦啦的很喧闹吵杂,小游忙着安排住处,端茶倒水的招呼,她年轻帅气的老公扎西从外面来,进屋走过小游身边的时候,两人相视一笑,两手轻轻悄悄地互握了一下,甜蜜深情的一幕恰巧被我看到,那种自然甜蜜的样子,让我这个外人都能感受到的幸福。有人肯定不理解小游如何舍弃那么多,选择这样的生活,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听我们的领队说起时,我也是满心遗憾,但就在看到那细小的一幕,看到他们相视一笑的模样时,我觉得如果我是小游,我也会这样选择。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没有遗憾的人生?就是和自己爱的人相濡以沫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小游经过了很多,选择遵从内心过这样的生活并且这样幸福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年还坚持转经、朝拜、旅行。她踏实地朴素地高贵地做自己。她是走过遍了“别处”,最终回归自己内心的“此处”。





我的“别处”只是一种永远要保持的状态,它和“此处”是相对的,没有“此处”就没有“别处”。别晕,感受一下!









在路上,我们就享受路上的快乐,但首先你得是一个有快乐的人,能产生快乐的人。然后才能体会“别处”的妙处。
此次我们一天经历四季,蓝天白云春雨桃花,大雪冰雹沙尘暴。每一种遭遇都是旅行的魅力之一,都是特别的遇见。
淡定的“藏香牛”(大伙把所有的动物名前都冠上“藏香”二字)
巴掌大的小小的藏香猪,可爱的就想偷一只回来!
西藏旅行的常规路线之直白村,我觉得远没有索松村好。此行最没性价比的一处,可能是索松给我们的印象太好了!




在去往米堆的路上,遇到了这一家子,悠闲和睦,是别人理想中的“别处”生活。







在此处不快乐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一脸郁闷;在此处不美好的人,走在路上更显丑陋;在此处不满足的人,到了别处仍然欲壑难填,没有幸福能力的人,走到哪里还是不会觉得幸福。世界很大,你没有一颗豁达的心,再怎么兜兜转转也走不出。
别处是一种理想,要有;路上是一种修行,从脚下的此刻开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