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亭沟水考
新城 旭升撰
(一)
、按郦道元《水经注》: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廼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本文引用的郦道元《水经注》,以王国维《水经注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标点是本文作者重加的)为底本,同时参考杨守敬、熊会贞合撰的《水经注疏》以及陈桥驿先生的《水经注校证》。
巨马水的“巨”字,后人加手旁,写作“拒”,本文为了行文的方便,“巨”“拒”二字互用。]
【首先,要对郦注“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廼县东”这一句中的“廼”字的读音及含义说明一下:
廼音乃(nǎi),廼县,指今天的涞水县,因县地近廼攔河得名,“廼”同“迺”,所以《水经注》有的版本中也写作“迺”。但后来,“廼(迺)”字被误写作“逎”、“遒”,以至中华书局在《中华经典藏书(套装共50册)》的《水经注》一书中,把“廼”字误写作“逎”,并注音(qiú),并且说,逎同“遒”。这是不对的!《水经注》明永乐大典本、嘉靖十三年(1534年)黄省曾刊本写作“廼”是正确的。】
http://s7/mw690/4e8819c1ge19bc9224416&690
http://s13/middle/4e8819c1xc1c4973f7cac&690
西带巨川,指郦道元家乡西面的拒马河,东翼兹水,指郦道元家乡东面的郦亭沟水。相传,郦道元家乡为新城县栗各庄,郦道元为新城县人,(郦道元生活的北魏时期,新城县隶属于涿县,同属范阳郡。)今栗各庄村西为南拒马河,栗各庄村东则为马村河。
马村河,此河在清前期已干涸,但常有沮洳。清府志、清畿辅舆图及今高碑店市地图上,都标出了马村河位置及流向所在。明一统志中,马村河虽见记载,但没有别的名称。清一统志中,马村河被记载的同时,还把马村河称为督亢沟水。
http://s3/mw690/4e8819c1xcd7f98aa6dd2&690
现据今本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整条北拒马河当为督亢沟水。(只不过督亢沟水当初的流向在今涿州、高碑店市交界的涿州南部,自西向东,迳涿州东,南折入新城界。)因为督亢沟水为拒马河(涞水)东出的枝河,故简称枝沟。新城大清河为督亢沟水的南段,所以称南枝沟。(《水经注》朱谋[土韦]箋引宋本作“而合南枝沟”。宋本是,今从宋本。)【辨】
---
---
---
--- ---
【辨】
在郦道元水經注整篇【巨马水】中,郦道元文中所称的巨马水,专指今天的南拒马河而言,而把巨马河东出的枝河,即今天的北拒马河,称为督亢沟水(郦注:一水东南流,即督亢沟也,一水西南出,即涞之故渎矣)。
明清之际,人们对郦亭沟水、督亢沟水的认识出现了误解。先看新城县志的记载。
在四修新城县志中,作志者未能看出马村河即为郦亭沟水,而把马村河、郦亭沟水各列专条加以介绍。又,清人亦把巨马水东出的枝河,即今天的北拒马河,看成了迳流,称为了督亢水(见督亢桥记)。到六修新城县志时,在疆域篇中说:“督亢沟即巨马枝河,迳新城境南北数十里,枝河与迳流汇合处在县南之白沟河”。此说最为精准。但在河道篇中,于新城大清河条,却未提及新城大清河即为督亢沟水。在其后的其它河流介绍中,基本沿用了四修新城县志河渠篇,把马村河、郦亭沟水各列了专条加以介绍。可以看出,四修新城县志河渠篇于诸河的记载,应是承袭了康乾旧志,想在作志之初,即是这个样子。由于六修新城县志出于众手,故于督亢沟水才有了前后不一的说法。
再看清一统志的记载。
清一统志中,作志者亦误解了郦注“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这句话,把巨马河向东南分流,又西南转,南入巨马水的郦亭沟水(马村河),看成了督亢沟水,而使真正的郦亭沟水和督亢沟水不见了踪迹。因清一统志在中国是很权威的著作,且流传广泛,这就为后人求证郦亭沟水、督亢沟水以及郦道元故里所在带来了难度。所以在其后光绪府志、水经注疏等著作中,都沿袭了清一统志的说法,把郦亭沟水说成了督亢沟水。试想一下,郦道元北魏之世,新城大清河是自古有之的,新城境上河流以大清河为巨,这样一条大河在水经注中未见记载是说不过去的。
郦注“巨马水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巨马水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北,又东,来注入的督亢沟水,只有自北南来的新城大清河当其位置,这也印证出新城大清河确为督亢沟水的正确性。
北拒马河(督亢沟水)当初的位置
自民国初年至今,国内出版的地图中所绘,自张坊向东横流,至涿州东,又南折入新城县境的北拒马河位置是不恰当的。清《畿辅舆图》及《畿辅通志》中涿县图中的北拒马河位置是:自张坊向东南流入涿州半壁店南,东南流,迳宋家营、前铺、韩村,继而北曲,迳墩台、涿县城西、永乐、莲池、佟村,之后南折入新城县境。
北拒马河(督亢沟水)流迳涿县城西时,有一条自西东流的河与督亢沟水汇合,这条河即为《水经注》中所称的沙沟水。这是因为这条河自西东流的过程中,有两个地名最能说明这一点,即西沙沟村、东沙沟村。这与郦注“淶水東逕徐城北出焉,世謂之沙溝水,又東合督亢溝”的记载是吻合的。
http://s3/mw690/4e8819c1xcd7f86698ea2&690
---
---
---
--- ---
由此即可认定,新城马村河即为郦亭沟水无疑。且马村河的方位、走向与郦道元《水经注》中郦亭沟水“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其水又西南转,歷大利亭南,入巨马水”的方位、走向是完全吻合的。舍新城境上马村河外,郦亭沟水他处无以当之。且栗各庄位于马村河南面(水之阴),郦道元为新城栗各庄人无疑。一九八五年前后,栗各庄村民建房取土,曾挖出一枚“永宁侯”铜印,这是郦氏为今高碑店市人的直接证据。
马村河为酈亭溝水的另一关键证据,就是水經注中提到的大利亭位置。酈注“其水東南流,又名之為酈亭溝,其水又西南轉,歷大利亭南,入巨馬水”。在《水經注》卷十一[易水]篇中,也说到了大利亭。酈注“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濡水即今天的北易水,易水即今天的中易水。濡水合易水注入巨马水的位置,在今天定兴县南的河阳渡(这就是白溝河的起点)——闞駰曰“濡水合渠”
、許慎曰“濡水入淶”即指此意。结合水經注易水、巨马水两篇中大利亭位置分析,则大利亭位置当在今定兴县城附近,今涿州境上是没有河流流到定兴县城附近的,这也说明郦道元故里不在今涿州境上。
http://s3/mw690/4e8819c1ge19bd2378f52&690
(二) 、酈各庄、涿县郦亭与郦亭沟水的关系
酈道元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县先贤乡迁居新城后,人们把其居住地称为酈村,传到酈道元时,因其在家中行长,人们直呼酈道元为酈哥,其居处称为酈哥庄,“酈哥庄”后来写作“酈各庄”。因酈字笔画繁复,到清光绪年间修府志时,于新城疆域图上,把“酈”字换成笔画较少的“栗
”字,就象“毛儿灣”写作“毛儿汪”一样。栗各庄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酈村、酈哥庄东西相距约三里,二者都在马村河(酈亭溝水)南面,昔时酈村、酈哥庄属新城縣中旺社。今酈村属涞水縣,酈哥庄属新城縣。酈哥庄很可能是酈道元成婚后分家另过,久之成为村落的。
郦亭确在今涿州市南部,郦道元水經注中说得很清楚:督亢沟水……又东。迳涿县郦亭 、楼桑里南。
亭,在上古时代,只指旅宿的亭和监守盗贼的亭。秦汉时,亭是地方基层行政的机构,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同时,亭亦指秦汉以来亭所设的只供过往官吏旅客食宿之所,五里为短亭,十里为长亭。魏晋南北朝以后,亭逐渐为驿所取代。水經注中的郦亭,亦是指供行旅食宿之所,非道元居所。
酈亭溝水的称谓,应晚于涿县酈亭。酈道元水經注中说得很清楚,“其水東南流,又名之為酈亭溝”,酈道元是把这条河命名为酈亭溝水。实际上酈亭溝水连跨了涞水、涿县(经过涿县最西南处史各庄)、新城、定兴四县,于定兴县南,注入巨马正流(南拒马河)。因酈亭溝水从新城东、西马村间经过,后世遂称之为马村河。
关于酈道元故里问题,民国涿县志的修志者,治学态度是非常严谨的。没有就是没有。涿县志中根本就没有酈亭溝水的记载!假如道元故里在今涿州境上,那酈氏迁居前的先贤乡又在何处?酈亭溝水又在哪里?酈亭溝水“東南流,又西南轉,歷大利亭南,入巨馬水”的大利亭又在什么地方?
今确切地考证出新城大清河即为督亢沟水,马村河即为郦亭沟水,这样以河证村,以村证人,反之亦然,则有关郦道元故里的其他说法都不攻自破。
从杨守敬、熊會貞合撰的《水經注疏》来看,可以明确两点:一、杨、熊为《水經注》巨马水作疏,是以《清一统志》为参考,沿袭《清一统志》之说,将马村河误认为督亢沟水。二、杨、熊二人从未见到过四修、五修《新城县志》以及光绪《保定府志》。在后面说到督亢亭古迹时,还否认督亢亭在新城县境上。
杨守敬编绘的《水经注图》中的巨马水流域图,郦亭沟水、巨马水、濡水、易水的河流位置,与今天实际的马村河、南拒马河、北易水、中易水的河流位置大体吻合。
http://s4/mw690/4e8819c1xcd7f8c9c1403&690
[附录]
淸田雯酈道元故里詩
螺髻烟垂獨鹿青,酈生宅畔月冷冷。燈紅一寸樓桑夜,還註桑欽舊水經。
淸秦瀛酈亭詩
寂寞古城道,重過酈氏亭。一盂紫淵水,曾注道元經。
淸馮廷櫆酈亭懷古詩
夕涉滹沱河,日氣飛倒影。泥行路滑滑,漸入范陽境。茅店乍黃昏,暑退成凄冷。永懷酈亭人,結廬遠市井。羅縷桑欽經,藝苑恣馳騁。凡百三十水,歴歷如燭炳。盛年富著作,投老用簿領。蚩蚩荆南民,詣闕訟吏猛。慘淡陰盤驛,大雅没秦嶺。穢史竟浪傳,名與雀谷等。撫膺三歎息,孤燈坐耿耿。
(郦亭沟水考附图-------见照片中)
二○一二年一月
http://s15/mw690/4e8819c1x7af328a3153e&690
http://s4/middle/4e8819c1xb5ed58cfd653&690
郦亭沟水考是整篇白沟河考的一部分,约占全文的四分之一,因可独立成篇,故先发表于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