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通十一名矿工兄弟的生命之路——开滦集团沙坡峪村铁

(2009-07-14 20:58:40)
标签:

开滦集团

巷道

矿工

矿业公司

杨林庆

杂谈

唐山"精英",《精英》唐山


                         打通十一名矿工兄弟的生命之路
                                  --开滦集团沙坡峪村铁矿救援纪实


    2007年12月9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几乎同时出现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各个网站上:承德市兴隆县孤山子乡沙坡峪村一铁矿发生了冒顶事故,11名矿工被困129小时后全部获救生还,创造了该类事故救援史上的又一奇迹。消息中同时提到了开滦集团的救援队伍。在开滦集团荆欢矿业公司的救援队伍胜利凯旋后,记者来到了这个英雄群体中间,同他们一起感受了那一场惊心动魄长达45个小时的激烈场面。体味着开滦员工"特别能战斗"的崇高精神,"尽人本、团队、社会之责"的核心理念,,"能保驾、能救急"的胆识和才能。
    2007年12月3日下午4点,承德市兴隆县孤山子乡沙坡峪村一铁矿发生了冒顶事故,11名矿工被困井下,生死未卜。事隔74小时之后,开滦集团公司才接到了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通知,要求马上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支援。一场开滦员工赶赴承德沙坡峪铁矿生死大营救,从此拉开了序幕--
    险情就是命令--刻不容缓
    12月6日18点15分,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电话打到了开滦:你们开滦集团马上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承德沙坡峪铁矿冒顶堵人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开滦集团公司殷作如总经理和李建民副总经理接到通知以后,立即指派荆欢矿业公司主抓安全的副经理娄玉民和生产技术部的刘凤文同志火速赶赴事故现场。
    刚刚下班的娄玉民和刘凤文顾不上吃一口饭,顾不上与家人多说一句话,立即出发!在夜色中于晚上21点到达了事故抢险指挥部。随后,又马不停蹄的察看了事故现场,并向专家组提出了他们在短时间内思考形成的营救方案,就是采用在原主巷冒落区直接导硐的方法,以最短的线路,最快的时间,去接近被困的矿工,为他们争取生还的机会。现场的省市领导和专家组成员同意了他们的初步方案,河北省安监局领导在与开滦集团殷作如总经理沟通之后,下达了由开滦派员承担抢险救援任务的命令。
    当晚22:30分,殷作如总经理向荆欢矿业公司下达了命令:调集精兵强将,准备施工器材,不惜任何代价,尽早救出被困人员!随即,一条条指令迅速传到了抢险队员的家里,传到了几百米的井下。方案迅速形成,队伍迅速集结,仅仅经过一个半小时,由荆欢矿业公司安全监察部主任工程师曹守新、生产技术部副部长赵光柱、开拓二区区长吴玉林、准备区工长杨林庆组成管技队伍;由开拓二区从井下当班的两点班和在家打车到矿的骨干共21名员工和准备区即将上零点班的21名员工组成操作员工队伍,共同构成了事故抢险救援团队。于是,刚从井下上井,没有来得及洗净满头灰尘的开拓二区员工和刚走下班车,没有来得及暖和一下身子的准备区员工,便在矿办公楼前紧急集合,准备出发。曹守新迅速向大家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和任务,并通报了之前抢险工作进展情况。
    赵光柱,这个白天在井下盯了一个班的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原本想与两个多月没有谋面的儿子好好唠一唠,可儿子从外地赶到家里,背包还没有放稳,他就离开了家门。杨林庆,这个工作中的"拼命三郎",妻子上晚班不在家,接到返矿的消息后,他只写了三个字"我加班"。第二天,妻子知道了一些情况以后,从不发短信的她,第一次学着给丈夫发了一个短信:亲爱的,你太匆忙,保重身体,我等你。事后,杨林庆动情地说:"这是妻子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所有的员工都没有把这次出行的真实目的告诉家人,一是怕家人担心,二是省了过多的解释。因为他们需要争分夺秒,一切都为了赶时间。
    为了赶时间,出发的大客车早早的停在了指定地点;需要携带的所有工具器材,包括铁锹、手稿、大锤、风镐、斧子、锯和千倍拉等一应俱全,整装到了指定地点;刚刚上井和刚刚到矿的44名一线员工,没有一个提条件,没有一个讲代价,没有一个拖后腿,提着窑衣、矿灯和自救器,齐刷刷地站在了指定地点。晚上0点刚过,在进入"大雪"节气的第一天里,在浓浓的幕色和呼啸的寒风中,46名深明大义的开滦集团荆欢矿业公司员工,火速踏上了抢险救援的征程。飞驰在唐承高速公路上。走下高速公路之后,又在警车的引导下,迅速奔向了生命呼唤的地方。
    组织务求严密--科学施救
    7日凌晨3点,在中途堵车耽误半个多小时的情况下,开滦的救援队伍就赶到了事故现场,并立即投入了战斗。娄玉民被任命为现场抢险救援的总指挥,各级各类人员全面配合。一场与死神相争夺生命的抢险营救工作全面展开。
    此时,他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快速施救和安全施救。在现场的河北省副省长张和要求:救援工作要本着科学施救、安全施救的原则,避免次生事故的发生。于是--制定科学的抢险救援措施,传达到每一名抢险队员,人人签字,并在现场严格落实;制定科学的抢险组织方式,采用"四六"作业制,现场交接班,每班10-12人,分别由吴玉林、赵光柱、杨林庆和刘凤文四人分两组轮流在现场指挥协调;制定科学的支护形式,采用梯形木支架支护,半圆撞楔控顶,木支架四角连接、梁腿连接,并明确了材料的规格尺寸和相关的技术参数。
    为了提供可靠的规程措施保证,天一亮,曹守新便登上了事发矿井上方的山顶,勘察地面情况,发现在矿井掘进区域的地表有两个直径和深度均约10米左右的塌陷坑,结合抢险救援指挥部通报的基本情况,他对事故的成因做出了初步的认定:先前的冒顶已经通到了地面,也就是说,抢险救援工作是在一个碎石堆下掘一条巷道。不仅施工难,就支护而言,也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否则无法支撑上方覆盖的整个厚度。而事发矿井只有木质支护材料,提供的地质、水文、测量等方面的资料也十分有限,给抢险救援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此,曹守新和娄玉民副经理、煤业公司刘凤文反复商量决定:采用梯形木支架支护,半圆撞楔控顶控帮,横、纵底梁交织使用防止巷道摔底,以原有巷道的方位直接掘进的救援方案。之后,曹守新借用了一台电脑,根据前三天的抢险情况,以最快的速度编制了周密、严谨、简洁的施工措施,并迅速贯彻到每一名队员,并挂在施工现场。这种做法,在开滦集团看来是很正常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秩序地、安全地进行救助。可是,在现场一些人就不太理解,他们认为,救人还需要做什么图表?还搞什么措施?当时河北省安全部门的领导就说,什么是正规部队?开滦就是正规部队!
    一切抢险营救工作,都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就在抢险工作展开仅仅5个小时之后,7日上午9点20分,开滦集团公司杨中董事长和殷作如总经理就赶到了事故现场,亲自查看地形,指挥救援工作,并做出具体指示:一要坚持科学施救,确定好施工方案,明确支护形式,制定好抢险救援措施,并传达到每位参战人员;二要做到安全第一,积极主动,发扬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使被困的同志早日获救;三要明确分工,相互协作,迎头不要有太多的人员,并派有经验的人员专门观山,务必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四要做好有毒气体的监测和预防工作;五要做到方向准确,不能盲目,有中腰线使中腰线,没有中腰线的暂时安迎头钻杆作为基准;六要加强支护强度,保证支护的整体性,预防下部老空区,必要时加横纵底梁;七要将每班的施工进度、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采取的临时措施做好记录,与下一班交代清楚;八要告诉我们的队员,注意身体,不要生病。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指示,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和严谨性,饱含着极大的关怀和体贴,也都激励着全体参战队员义无反顾地向生命呼唤的地方挺进。
    生命正在呼唤--至高无上
    开滦员工特有的职业习惯,把生命看成至高无上,把抢险当作天大的事情,无论是自己的工友,还是异地的兄弟。在第一个战前动员会上,娄玉民面对抢险队员们讲道: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的使命光荣,我们代表着开滦;抢险成功,我们一辈子自豪;救不出鲜活的生命,我们一辈子内疚,他们的家属一辈子可怜;我们不求感激,只求无愧于"开滦人"这个称号,就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的能力和价值吧。
    之后,队员们没有说一句话,从他们凝重的表情里,娄玉民看到了坚定的决心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随即,就开始了营救行动。开拓二区吴玉林区长提出:"让我们班先上"。准备区工长杨林庆赶紧抢上前去请战:"吴区长的人大部分是两点班调来的,干了一班太疲劳了,我们是夜班的,让我们先上"。他顺手把身上的衣服脱掉往蛇皮袋一扔,卷巴卷巴塞到棚档上,在坑口迅速换好"窑衣"。第一班下井的员工,没有换衣服的地方,大家二话没说,随便找一个地方,冒着零下12°C至13°C的低温,脱光了就换。
    山区气温低,一些员工不适应,穿的又是普通的衣服,有的患了感冒,有的感冒进一步加重,还有的发着低烧,没有药品,没有开水,大家全然不顾。由于事发地点处于山区,且人员临时增加,吃饭和住宿条件异常艰苦。开滦的救援队伍住在一个地下室,床位不够,有的两人挤一张床,有的则一直睡在椅子上。天气寒冷,又没有暖气,简陋的环境是他们始料不及的。每一个抢险队员都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单一的饭菜,没有一点食欲,为了保持体力还要吃下去。当地的工作人员几次向他们表示歉意,询问有什么要求,队员们回答:我们的要求就是吃住的地方距离矿井越近越好。
    曹守新和吴玉林是高血压患者,一是怕累,二是必须服药,可此时既要挨累,又无药可服。张顺友是发着低烧参战的,一直到凯旋的慰问座谈会上,脸色仍然肿胀得通红。老工人杨贵青,咽炎一直没好,仍然坚持在迎头,嗓子又喊哑了,直到事后回家,说话都非常难受。
面对诸多的艰难困苦,队员们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声叹息,因为大家知道,被困的矿工要比我们苦千倍万倍,甚至时刻受到死神的威胁。
    一些旁观者疑惑的问道:我们这里救人每小时要400元,你们这样做给多少钱?队员们告诉他:我们不是为了钱而来,是为了救命而来。个别当地的领导拉住他们带班人员的手说:你们要多少钱,我们给。开滦人告诉他:不要再多说,一分钱不要。金钱也有不灵的时候。此时此刻,不论是遇到的困难,还是诱人的金钱,同11条矿工的生命相比,微不足道,因为在开滦的企业文化上有着醒目的一条:生命至高无上。
巷道就是战场--冲锋不止。
    在40多个小时的救援施工过程中,冒落区附近的70多米巷道变成了开滦人的战场。在那里,大家自发的组织了一次次冲锋。下达给各班的任务是必保掘进两架棚子,争取三架。为了尽快救出被困矿工,大家争分夺秒,始终没有低于两架。8日上午,专家组根据生命极限时间提出了50个小时内要救出被困人员的意见,娄玉民暗中打了折扣,向队员们提出30个小时完成救援任务的苛刻要求。大家更是心急如焚,第一班就拿下了三架。在整个抢险施工过程中,他们共投入8个班次,96人次,加固8架棚子,新施工18架棚子,打进1.3米─1.9米长的撞楔410根,人装手抬出矸石180吨,进尺16.2米。
    那70米的巷道,成了救援队员忘不掉的记忆,因为它见证了大家的焦虑和期盼,它留下了开滦人的心血和汗水。在那段巷道里,队员们争先恐后,谁也不想离开,接班的提前半个多小时就到,交班的总是拖延几十分钟再走。每一次都是指挥人员命令大家到后面休息,才在施工迎头退下来,但大家并没有按照指挥人员的要求去休息,而是去准备施工材料。因为大家知道,只有多出一把力,多流一滴汗,11名被困的矿工才能多一分生还的希望。
    在那段巷道里,人直不起腰,宽度也只有1.6米,使用的长把儿工具都要去掉一截,工具使用起来非常吃力,只能摸爬滚打。不一会儿,就成了泥人。每一个人进出巷道都要屈膝猫腰,但每一次来往都是一溜小跑,不想耽误一点儿时间。在那段巷道里,形不成正常的风流,每一个人都在通风不畅的巷道内汗流浃背,常常像一个刚出锅的馒头,且汗水和泥水混合在一起。而巷道里的热,地面上的冷,使60%的队员不同程度的患上了感冒。有病也不能退却,要坚持到最后,这是大家共同的信守。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队员们虽然疲惫不堪,但始终不能放松的神经使人难以入睡。生产技术部的刘凤文同志,连续三个晚上没有休息,既参与生产指挥,又搜集和保留抢险资料。年过半百的曹守新同志,始终没有安稳的睡一会儿,他不光想着地下的巷道,也想着与之对应的地表沉降情况,多次上山观察地形,掌握第一手资料。区长吴玉林,头疼的像针扎一样,并有腰椎肩盘突出的老毛病,可在巷道内一盯就是两个点班。
    每一个参战队员在这次抢险救援行动中都是英勇无畏的。面对巷道内的异常情况,大家临危不惧,科学处置。面对大量的矸石、乱料、铁活、泥沙,大家手脚并用,在狭窄的断面里,跪着,爬着,磨破了膝盖,蹭破了手掌,打起了血泡,没有一个喊累,没有一个喊痛,没有一个退缩。因为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打通这条生命之路,迎接11位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矿工兄弟。
    付出赢得回报--价值升华
    经过45个小时的紧张奋战,到9日凌晨1点10分,终于听到了被困矿工的第一声呼唤。杨林庆的第三班,是最激动人心的一班,就在这一班他们救出了被困的11位兄弟。
    这个班本来不是杨林庆的班次,但是他一直不放心,翻来覆去无法入睡,就提前来到现场。娄玉民看到他就说:"杨林庆,你咋来了,也不是你的班"。杨林庆说:"睡不着就先来了,到我的班还接着干"。在这一班,他们快速的棚上了两架棚子,就在开始棚第三架棚子的时候,他恍惚听到上方有人说11这个数字,当时心里激灵一下,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于是赶紧大声的呼喊:"谁在说话?"里面果然有微弱的声音回答:"我们是被困的人。" 杨林庆大声的又问:"你们都在吗?"他们说:"11个人都在。"他兴奋得像个孩子,泪水掺着汗水模糊了双眼,立刻让张顺友快去告诉外面的人,报告这个喜讯!张顺友连滚带爬的跑了出去。但大家马上镇定下来,因为被困人员还没有救出来,里面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在向救援指挥部汇报的同时,队员们展开了最后的营救。
    他们先是抠出一个洞,然后对迎头进行加固,打通了最后0.6米的隔离带,为11名矿工兄弟敞开了生命之门。很快,看见了一个鞋尖。杨林庆怕被困的矿工着急往外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就大声嘱咐里面的人"往后撤一点,你们放心,一定能把你们很快的救出来"。接着,快速扩大了出口,确认安全后,开始救人。
    凌晨1点多,第一名矿工被成功解救出来,曹守新迅速抓起旁边的一件衣服给他蒙上眼睛。这名工人弯曲着腿就给他们跪下了,哭着说:"你们是救命恩人啊﹗"。听着被救矿工发自肺腑的"恩人"两字,杨林庆和曹守新都流下了眼泪。他们很快把他拽起来,并说道:"你安全了,快出去吧,亲人还在外面等你"。随后,他们又回头解救其余的被困矿工。
    第五名被救者获救以后,手里紧紧地攥着一个没有光亮的手电筒,虽然用毛巾蒙上了眼睛,但他嘴里提出了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你们是哪的人?杨林庆告诉他:"我们是开滦人!"被救者一边被搀扶着往外走,嘴里一边喃喃地念叨着:开滦人,开滦人哪!
    杨林庆告诉记者:当时心里真叫自豪,什么困倦疲乏全都抛到了脑后。1时15分,第一名被困人员成功救出,紧接着是第二名、第三名……,1时35分,最后一名获救矿工显得有些虚弱,被搀扶着走了两步,51岁的老工人杨贵青就把他背在了身上,此时,他只说了两个字:谢谢!
    随后,11名劫后余生的矿工兄弟被紧急送往了医院。至此,抢险救援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从成功救出第一名被困人员之后,他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感激和赞誉。当地的乡、镇、县领导无不感谢开滦人: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为我们提供了经济的、政治的、社会和谐的巨大援助。当地的群众燃放起了鞭炮,在庆祝11名被困矿工全部生还的同时,向开滦人表达着深深的敬意。
    早上8点,听到胜利消息的杨中董事长向娄玉民打来了慰问电话,并亲自起草了慰问信,向参加抢险救援的全体指战员致以崇高的敬意,恳切地说道:你们用出色的工作和英勇善战的形象,弘扬了开滦"特别能战斗"的企业精神,你们的实战成果、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可敬可贺,是开滦广大员工学习的榜样。
    在9日上午召开的抢险救援指挥部总结会议上,河北省副省长张和对开滦和开滦的抢险队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开滦全体抢险救护队员发扬了开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开滦人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你们永远值得我们记忆。在危难时刻,开滦无私的伸出援助之手,为促进一方平安,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圆满完成任务,他们即将踏上回家的征程。当地的百姓纷纷对他们说:"只要是开滦人来到这里,我们会像贵宾一样对待";一位中年男子,拿着他们的安全帽说道:"送给我们吧,我们想当作珍贵的礼物来收藏。"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当地群众自发的为开滦人送行;路边的警察肃然立正,由衷地向他们敬起了标准的军礼。
    回到家以后,开滦集团公司领导亲自为他们举行了接风酒会,荆欢矿业公司领导又举行了慰问座谈会,给了他们很高的赞誉。可他们说,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因为在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开滦人都会这样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