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月与安生》:流浪,永不止步

(2016-10-10 16:58:26)
标签:

影评

安生

分类: 【为你而来】

文/宗芷伊

 http://s3/bmiddle/001raaLKzy75vKNV2BY02&690


电影讲的是从小一起成长的两个女孩儿爱上同一个男孩儿后遭遇的矛盾、抗争和逃避。如果单纯把电影看成一则三角恋爱的故事未免有点狭隘,倒不如说是一个人的两面在成长中淋漓尽致的体现。每一个安静的外表下都住着叛逆渴望飞翔的另一个自己。

 

关于爱情,毫无疑问,安生是爱着家明的,七月也知道。可是在这件事情上,两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安生不分彼此,带着玉牌和对家明的想念流浪,只在累了、倦了的时候稍作短暂的停留;而七月却说无法分享,她是一定要把家明带回自己身边的,即使知道对方的心里住着另一个人。家明则是从初次遇见安生时就在心里扎了根,所以他不停地躲避七月,所以他每晚都在跑步,总也停不下来。这里,我想起阿甘,那个为爱跑步的男人。

 

所有的纠缠都会有终结的时候,小说中安生为家明生小孩儿难产去世,把孩子留给了七月和家明,他俩没再要小孩儿;电影中则是七月去世,孩子留给了安生,安生却没把事实告诉家明,而是选择把七月写进小说中,让她代替自己继续流浪。是的,每一个流浪的灵魂终需一个温暖的陪伴,需要一个叫做家的地方可以永久停留,因为累了。韩寒说电影给了原著升华,我倒是更倾向于相信这是安妮在不同阶段认知的不同。还是韩寒微博中写的,说有些爱自己都说不清楚,但一定会把彼此带离孤独。这一点我不认同,人生来就是孤独,没有谁能带自己逃离孤独,回家的路得自己追逐。

 

我不知道安妮有没有参与编剧,我猜想对于结局她是有建议的。透过这个对比可以看到安妮的变化和成长,这部创作于1998年的小说和早期她的其它作品一样,原生家庭不太完美出来的孩子都倾向于溃败和毁灭,喜欢流浪和黑夜;再纵观这几年的作品,可以看到改名庆山之后她的文字是向内收的,是颔首的,是慈悲的。年少时以为好朋友就是无时无刻不黏在一起,感情是热烈的、奔放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而如今则会像珍妮特·温特森说的:我们是朋友,我想与你一起度过这一天,聊些有的没的,我不介意站在你旁边洗碗,在你旁边除尘,当你看正面的半张报纸时,我就看背面的半张。感情是淡淡的、绵长的。

 

当托卡内夫灯塔缓缓拉近的时候,我想起《阿飞正传》中的一句台词:我听人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爪子的,它只能一直飞呀飞,飞累了就睡在风里,这种鸟一辈子只能着地一次,也就是当它死的时候。剧终安生把七月写进自己的期望中,让她继续无法停止的漂泊。她渴望温暖的家,但内心始终住着一只飞鸟,飞过荒凉,飞过贫瘠,飞过颠沛流离,累了会盘旋在曾经过的山河大地,留恋久久才肯离去,继续飞翔。流浪,是这一生唯一的注脚。

 

这部是近几年青春片里面拍得最好的,没有狗血桥段,经历过的人能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