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山梦想信仰热血杂谈 |
分类: 【为你而来】 |
《转山》小说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所有设下的界碑,都只为了跨越。看完这部电影,我不得不说,这是国产电影的一次重大的真诚的跨越。
有人说,这是一部练习篇;有人说,这是一部不成熟的公路片;还有人说,失望大于期望……甚至谈到制作班底,毁誉参半。有人说看完后不敢出去,退却了;有人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我想我属于后者,看完后坚定了再次进藏的决心,走不同的路线。而这些讨论势必带来更多的争议,后续的。
1、关于“在路上”
十几年前,因为三毛,因为撒哈拉,曾经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去远方”热潮,我想,这部电影之后又会带来一场在路上的壮观景象。
然而,身处钢筋混凝土牢笼中的都市人,因为工作,因为高楼,因为竞争,人们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都想有一个出口,出走或者逃离,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大动作搬迁的人,谓之在路上。
其实,这样的概念是他们自己的定义,你在北京的高楼里和上海的弄堂里是一个状态,不同的是孤独和压抑的来源。还有人到陌生的地方隐居,仔细观察,很多是越来越商业化的场所,比如丽江,那只是换了个地儿喧嚣,和城市没有本质的不同。
而《转山》讲述的是主人公因为哥哥的突然离世不能接受,发现哥哥的骑行日志后决定帮助其完成梦想,一个人骑行2000公里的故事,全程只用了1300元,这是身心与天地的斗争,是战胜自己的历程,是一场心智的磨练,更是和自己的对话。所以,当他战胜黑夜和疾病,突围藏獒,成功行至珠峰大本营看到大红色经幡迎风飘扬时有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和激动,那不是说简单地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就能体会到的,因为那里没有心灵的斗争。
因此,更多层面上,现在的在路上只是揣着人民币完成了一场作秀。
2、关于“诚意”
如今的影视圈,“诚意”是大众最不爱听的一个词语,因为有太多所谓的诚意之作骗取了观众最诚意的感情,观众怕了,不敢相信了,再也经不起伤害。而导演杜家毅在北京观众提前场放映后对着观众席说:“拍完《转山》我起码能吹一辈子牛逼,哥们儿年轻的时候做过一件这么真诚的事”,并对电影的真诚作了这样的诠释:“这是一部不装的电影,现在太多的电影都在装,我们并不是要拍一个多牛逼的电影,但是我们拍这个电影尽力了,并且真诚的把我们看到的东西展现出来。”
看完电影,我们也确实松了一口气,《转山》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年轻人故事的励志热血片,更是展现滇藏线沿路居民的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的纪录片。有无数的风光,那是特效才能做出来的美景。有藏民磕长头转山朝拜的修行者。有酥油饼酥油茶的制作展示,有藏民淳朴民风乐于助人的展现。而这些都是在-30℃的极端环境下完成的极限拍摄,豪情万丈、热血澎湃用在这里一点都不为过。
这不是为了票房和炒作能拍出来的影片,这是探讨生命层次的艺术,非诚意莫属。
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闭幕《转山》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当之无愧。
3、关于信仰
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当你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像大家闺秀似的窝在自己的小楼里面,自然不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社会的进步不是仅仅浏览网页就能看到的,这种背景下确定的信仰和价值观无非是模糊的,脆弱的,容易摧毁的。
走出去践行是确定信仰的不二办法。内心障碍的每一次扫除就是一次跨越,每跨越一次智慧增长一点,觉悟一点,当最后沉淀在内心最深处的一定是历练最久的无法动摇的,那就是你的信仰。这不是那些所谓的离群索居者谓之在远方在路上的人能体会到的。
4、关于年轻演员
这部电影没有大牌演员,甚至观众都不熟悉,但是团队大胆起用。杜家毅这样评价陈国富:“我接触过很多电影人,可以毫不客气地讲,现在很多人在讲电影产业、电影的未来,可谁都不帮助年轻人上位。老陈在人性上不喜欢和人交往,但他今年监制了4部年轻人的电影,可能片酬高一点,但他确实在做实事。”
陈国富先生监制的作品很多,《大腕》《天地英雄》《20
《转山》里面书豪的演技,我们能看到并不比当下的一线明星差到哪里去。所以,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为同行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如果你正在为高房价、为升职、为前途等等周遭生活迷茫时,那么,带着你的心,安静地《转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