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佛峪---“三仙宫灵官庙”考察记
据济南史料记述,明清时期,济南玉函山山巅的泰山行宫改为碧霞元君祠后,又筑南天门和三大殿,因距当时济南城仅10公里,玉函山一时香火旺盛。清代顺治初年,济南南关卫巷的香会屡次结社来拜,渐成风俗。康熙11年(公元1673年),在佛峪寺蕊珠泉西端建造三仙宫,因宫内供奉守山门的卫士王灵官,因此亦称灵官阁,随后又起灵官阁香社。官府随之整修盘路,命名为“十八盘”,并立禁路碑加以保护,使闭塞的玉函山、西佛峪名声远播。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信息的传播,道路的开通,前来观看隋代摩崖石刻和灵官阁的游客也是日益增多(压题图片转自网络)。
昔日鼎盛一时的灵官阁,现在的状况到底如何?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几个朋友来到了佛峪寺的深处,对已有340年的灵官阁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西佛峪深处的半山腰回望济南市区,楼房如微模,道路蜿蜒如细线。

峪尽头,东、西、南三面绝壁峭立,北临深谷陡坡。坡顶赫然闪出一石砌的庙宇,甭说这就是灵官阁了。呵,临山道边是一高大的圆拱形门洞,但洞口离地面足有一米五高!

靠近阁的圆拱门向里瞧,拱门向里约五、六米有石块垒墙封堵,左右各有一高大的圆形拱门,不知深有多少。但从外面的封闭的墙体看,也就是各有数米深。阁里面全是大块长方形规格石砌墙,几处屋顶也都是石发碹,白膏抹缝,没见一根木头。

由于圆拱门较高,阁门外地势又较陡,故没有爬进去看。但已有年轻游客爬入过,阁里面虽不深,但空间挺大,地面已跌落一些乱石(上图转自网络)。
从一边绕上阁顶,不大的坡顶上树木繁茂,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的似几处破损的石屋(上图转自网络)。
从侧面看,该阁整体还完整,封堵的后墙露一半圆石拱洞,阁之上又建一石屋,真是一处奇特的建筑!但与下面的阁相比,上面石屋小而用材较杂,右下侧墙体疑似就是一方碑体。很明显阁上面的石屋是后来加盖的(上图转自网络)。

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几处破损的石屋门户洞开,更显得破败和荒凉。
左边的一屋,似一门两窗三间。中间那间房顶已坍塌,门口墙体也倒了一半。屋内约七、八个平方大小。落户在里面的两棵树,一棵足有20多公分粗细,另一棵也有10多公分。

屋内靠里墙处有两级不规则石板垒成的台阶,台阶上面还有一纸盒,上插着一根熄灭已久的香头。

从另一间屋洞开的窗口望去,屋内地面有几块乱石,对面窗外杂树丛生,内在那墙体斑剥处还可见旧时屋顶与四壁皆绘有精美的壁画。不知当年这里是怎样的一番兴盛?

绕到石屋的侧面看那疑似石碑,果然是一方石碑体。碑缺左上一角,中间已断裂。碑题刻饰云形花纹,中间似刻有四个大字,但已遭粗大横裂破损,仅左上一字疑似“万”字。

细辩那碑文,清晰可见:修建灵官阁香(社)...盖此山复起于...观音泰山行宫四...领众社友登山...。清初拜佛渐成风俗,莫不是清康熙十一年,济南南关卫巷的香会起灵官阁香社来拜的碑文记载?那这碑怎么受到损坏的?又成了灵官阁上石屋的墙脚石?这一切都是谜团。

右面是一座相对低矮的石屋,上覆石板土层。完整的石卷门一侧竖有一张破旧的三合板,两侧屋角皆裂开粗大的缝隙,里面很黑暗,故没有进入。

见距灵官阁数米远的山岩前竖有一排三方石碑,“可能会记有佛峪寺或灵官阁的信息吧!”便过去观看。

右面的这方石碑最高,碑首削角,高约一米六十,宽约六十公分,厚约二十五公分,碑体拦腰有两处裂纹,碑面上密密密麻麻刻满了字迹。

云纹簇拥的碑头为“万古流芳”四个阴型雕刻体。碑文依稀可辩认:重修泰山行宫...历邑城南皆山...谷右圣..万卿.捐.信.等字迹,落款处为大清乾隆二十七年...。后面则是密密密麻麻的人员名单。呵,呵,似是一方捐款的功德碑呀!

再看中间的那方圆头碑,其大小、规模比右面的逊色了不少。简单的碑头处为“代粮碑”三个字,碑文已弥漫不清。呵,呵,从字面含义看,古时就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粮出粮”的政策了。

左面也是碑头削角的石碑,虽比右面的矮些,但雕刻精美。云纹簇拥的碑头为“碑阴”两个阳型雕刻字。碑文有一圈卍字图案装饰。碑题可辩认为:重修佛峪寺三仙宫灵官庙碑记。碑文为济南府城南玉函山佛峪寺...,碑文中间刻有首事人张某、王某等多个人名,时间落款为大清同治六年。从碑文记载可知此庙确为“三仙宫灵官庙”。
走下坡顶,在右面石屋侧面墙根下,又见一方石碑。

石碑碑头有“万世流芳”四字,碑文却已看不清楚几个字迹了。
而今的三官庙灵官庙是如此的凄美和寂寞,藏在这玉函山西佛峪中,几多人知它默默地历经风雨?今天的它又默默地向人讲述着怎样的历史和衰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