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埠寻幽(一)罕见的神通寺水陆法会道场

标签:
神通寺水陆法会佛教文化仿唐建筑杨坚胜地 |
分类: 泉城风物 |
在阵阵诵经的声中,我看到,新建的神通寺是两进院落,由山门、殿门、中殿、大雄宝殿和前后院的东西神殿组成,占地面积据说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感觉建筑构件宏大、主次分明、变化有致,体现了盛唐的建筑特点,不愧是齐鲁第一家仿唐建筑群。
后来转了一圈,才弄明白,水陆法会的道场分为大坛、诸经坛、法华坛、净土坛、华严坛、楞严坛、内坛七大坛口。外坛和内坛的情况具体如下:
水陆大法会,又名水陆道场、水陆斋。此会因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一切水陆亡魂而设,而且须将饮食撒在陆地与河流湖泊之中,故称水陆大法会。
据传,前秦时神通寺规模已经不小,但今天我们很少能在济南看到北朝时的佛教遗存,这可能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574年的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有关。济南作为山东当时的佛教中心,首当其冲地遭到了禁灭。发展至隋唐时期,佛教在济南达到鼎盛,留下了众多的佛教胜迹。不仅目前的遗迹大部分都已建成,而且规模还要大。这种繁盛一直延续到宋代。我们今天看到隋代的佛教遗迹比较多,这是因为隋文帝杨坚出仕北周时,对周武帝取缔宗教的行为反感,而且其母吕氏出生于济南,为纪念她,文帝下令重建神通寺“以通征屡感”。再加上后代的统治者都比较扶持佛教,所以此时期在济南建造了大批的佛教建筑。
隋文帝当权后,佛教在神通寺重新兴旺,一直到宋代都是兴盛异常,大建佛塔,广造佛像,达到了“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之规模,被誉为“三齐名刹”。
1999年,由历城区人民政府投资,在神通寺遗址前建设了仿唐建筑群——神通寺遗址博物馆。这组建筑构件宏大、主次分明、变化有致,体现了盛唐的建筑特点,是齐鲁第一家仿唐建筑群。并且在室内展出了神通寺历史沿革、文物介绍、发展变化、历次维修等图片资料和解放以来神通寺出土的文物精品。
神通寺历经1600多年,几度兴废,保存了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它们的存在,为保护和发掘神通寺遗址,揭开神通寺遗址之谜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史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