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乎?“回头蓦见”乎?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五》中的“读读背背”是选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第一部分第二十六小节,内容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介绍的是古今成就大事业之人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其第三境就是选自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两句乃是千古名句,读起来几乎不用思考,脱口而出,然而仔细看时却发现一处不同:“蓦然回首”竟变成了“回头蓦见”!一时疑惑:难道是自己这么多年都读错了?不敢怠慢,赶紧上网去查《人间词话》,回家翻看《宋词三百首》中的《青玉案
元夕》。一番查找之后发现《人间词话》有“蓦然回首”和“回头蓦见”两种版本。但所查到的《青玉案
元夕》,无论书上网上皆为“蓦然回首”。
然而,网络上往往是错误百出,可信度太低。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明明是欧阳修老先生的《蝶恋花》,非要说成是冯延巳的;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楫。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的“楫”(jí)字,《宋词三百首》中为“棹”(zhào),而后者读起来既押韵,又琅琅上口,可见应是“棹”,而非“楫”。而“绿杨”对“红杏”才是对仗工整,怎么会成了莫名其妙的“绿扬”呢?秦观的《踏莎行》中“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其中“郴江幸自郴山”一句少了一个“绕”字,《宋词三百首》中为“郴江幸自绕郴山”……等等错误不一而足,令人目不暇接、头昏目眩。
其实,无论是“蓦然回首”还是“回头蓦见”,含义都是一样的:“不经意间地回头看见”。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是在吹毛求疵,就连人家影响力巨大的中央电视台都满篇白字,何况你我小小的小学教师?然而,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蒙童,老师在他们幼小懵懂的心灵中是启明星、是指南针、是至高无上的指引者,孩子们信任我们胜过任何人。而我们即便不能将他们带入广阔浩淼的海洋,也不能让这些纯洁的溪流沾染错误的泥沙。因此,上面所说的长篇大论无非是想向专家们求证,当我们给学生上课时,究竟是告诉学生“蓦然回首”,还是“回头蓦见”?我需要一个准确清晰的答案,而不想上课时对我的学生说:“嘿嘿!两个差不多,差不多,似乎、大概、好像……都可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