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主题课程叙事一
(2016-01-07 22:25:32)
标签:
课程 |
分类: 2015-2016中二班 |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又是一年冬来到。历年的冬的主题似乎都有些空洞,仅停留于语言的表达,却没有一些实际的体验。回想去年的冬天,我选择《留下一点冬天》的绘本,就是希望经由绘本能引导孩子去观察和感受冬天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因为对绘本的感受和语言的激发还不够,所以,实施得并不到位。今年呢?可以带给孩子们什么呢?认识冬天的特征?如果没有突出的内容而面面俱到的话难免又落入空谈。组织冬天特有的活动?可我们的地域缺雪少冰,又有什么有意思的活动可以开展?了解冬天里的节日?冬至、腊八、灶王节、尤其是春节?就我自身的经验和孩子目前的能力、状态来说时机并不成熟。
那就围绕小的出发点,尽量和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吧。今年冬天,我希望孩子们关注自己的生活,看一看我们是怎么过冬天的,经由对冬季用品寻找和讨论感受冬天的生活和夏秋的不同之处;并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对冬天的感觉(冷?有趣?喜欢?讨厌?等等,只要真实,就很可贵!)另外,希望经由一些晨间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冬天独有的乐趣,通过每天对运动的坚持,让孩子们在寒冷时都有一份傲然挺立的气概!
周一的早晨,图书区坐满了人,王禹逸、朱奕庄、孙彦之、石泽堃、冒张雯、王冯奕、陈方怡、陈可凡都在看书,王禹逸一直看了一个早上,身边的人换了几波,他却一直投入在其中,浑然不觉!上周没来的明涵宁和明涵远看到了《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书,也在好奇地看着。
有时候,某些气息就是那样地能感染人,所以整个早上教室里让我感觉到的就是静,孩子们都静心做着自己的事。刘睿、潘璟彦、冒铭章、陈致雍在搭着雪花片,林子屹和赵添翼在箱子边折纸。
这个主题,我用《冬季用品商店》导入,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既和前面的超市主题有个衔接和过渡,又能将孩子关注的视角引向冬天。
森林里的小松鼠听说我们前几个星期(在讲超市,潘如楠很敏锐的说),听说你们去了大润发自己买东西,听说你们开跳蚤市场,自己卖东西。他也开了一个商店,介绍松鼠夫妇的“冬季用品商店”,你猜我的商店卖什么?
蔡周涵:会买纸。不时地需要关注他,以维持他的注意力。
石泽堃:会卖棉衣。
李致远:会卖被子、取暖器、热水袋。
赵天翼:会卖雪地靴,因为冬天会下雪。
那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到底卖了什么。
书名页:介绍大熊和小睡鼠这对好朋友。
大熊和小睡鼠都收到了信,作为好朋友的他们自然相约一起去购物。画面上两人相对着跑的情形表现了他们的激动心情,就像孩子们说到要去大润发一样。
他们来到了商店,小动物们选着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商品,大熊和小睡鼠也找到了,不过都不是给自己的,而是给朋友的。选中了想买的东西,接下来要做的当然就是准备钱了,他们的钱就是树林中的橡果子啊,大家都忙着找橡果子,许多动物买到了自己的东西。
矛盾就在这时发生了。大熊和小睡鼠都差一个橡果子,这时他们都发现了树上有一个,两人开始争了起来,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表面上是为自己而争,其实是为了朋友在争,因为他们是为了帮朋友买东西呀。没办法时只好用了孩子们也喜欢的“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来决定了。可赢了的小睡鼠看到大熊的垂头丧气,又偷偷地做出了让步。孩子们能看懂那橡子是小睡鼠送给大熊的吗?
我以大熊的口气质疑:明明就是一棵杉树,杉树上怎么会有橡子掉下来呢?
王禹逸:是结橡子的杉树。呵呵,他用自己的方式让事情变得合理。
朱艺丹:是小睡鼠爬到树上扔给他的。好惊讶!她竟然看懂了!
你怎么知道的?
朱艺丹:我看到小睡鼠,在那儿。她看懂了书上的小睡鼠的姿态所表现的意思。当然要给朱艺丹的发现拍拍手啦!
可故事一波三折,薛嘉懿发现:商店关门了。
是啊,两人好不容易凑齐了钱,商店却关门了。
蔡周涵还在惦记着:那些东西呢?
善解人意的店主松鼠夫妇却把他们想买的东西留给了他们,多么善解人意啊!大熊和小睡鼠很高兴地把买到的东西送给了对方。
下雪了!“是谁敲着窗户沙沙沙。。。。。。”我们唱起了小雪花的歌。
小雪花悄悄地从天上飘下来,告诉小熊、告诉小睡鼠、告诉小松鼠。。。冬天来到啦!
故事讲完了,我问孩子:大熊和小睡鼠有没有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大熊买了什么?
冯朱垿第一个回答,因为他已经走神了,他说:大熊买了毛衣。果然他只是用眼睛看了画面,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刘雅文:大熊买了小背心。
陈誉铜:大熊买了小背心送给小松鼠。
小松鼠买了什么?
张徐逸:买了大毛衣。
陈致雍:大熊买了毛衣。他也没能听懂。
孙彦之:小松鼠买了毛衣送给了大熊。
小青蛙给自己准备了什么冬季用品?在讲的时候并没有明说,是要靠意会的。
王禹逸:书。
潘璟彦:床单。
高晨曦:那个正方形的靠垫。
只有用眼睛仔细看,并结合故事内容,才能知道呢!
小鼹鼠买了什么?
王梓:书。
獾呢?
从孩子的眼神中发现他们并不熟悉獾,所以也没注意到它买了什么。不急着告诉他们,可以促动他们下次更仔细地去看和听。
小动物们都准备了过冬天的物品了,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冬季用品呢?
请孩子们回家注意看一看,找一找,然后记下来带到幼儿园。
听录音感觉共读的过程中味道还是有点淡,冲突还能再放大些,让孩子去感受。
我还发现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停顿让孩子接话,我是希望孩子边听边处于思考的状态,可今天发现这也是造成一些孩子喜欢插嘴的原因之一。理想中的状态是孩子能有一定的控制力,在有真正发现的时候再表达。可班上的孩子都过于自我中心,直接导致的行为就是爱现,不少孩子都觉得要不停地说才能让自己被关注和重视。当强调提出举手的要求时,他们又会等着老师提问才会有回答,不能自然地回应,就难以找到自由的互相倾听的状态。
今天的业务学习时间,谈到课程要追随孩子,我觉得在当前情况下这样的表达,难免会让人想到“主体性神话”,一是孩子还没有深入探究或安排活动的能力,二是在这样的大班额里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多种多样,教师如何兼顾?教师又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去追随?这本就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觉得课程一定要关注孩子,重视孩子,但也不能丢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要重视孩子,这首要的就是孩子在老师心中的地位,若是为了老师所谓的教研活动,就能随便将孩子的活动打断,或是无视孩子已有的秩序,而只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安排,那就谈不上重视孩子,更别提关注和追随了。由此想到上周高老师带孩子们规划跳蚤市场,做挂牌等一系列活动。心中有孩子的老师,会在言行中体现对孩子的想法的支持,比如让孩子来设计觉得需要的东西,一起合做挂牌,让孩子来为自己的活动主动规划。而以自己为中心的老师则会不会去听从孩子的意见,为了成人眼中的美观,会自己动手做牌子;为了省事会一手包办。成人平时的言行体现的是一种姿态,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也是需要不断反思和修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