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叭叭叭》主题课程叙事十
(2015-05-04 23:31:39)
标签:
课程 |
分类: 2015小二班 |
周一:小红汽车去旅行
本来计划的这周由小汽车过渡到公共汽车的话题,上周放假前想请孩子们去坐一坐公共汽车,丰富相关的经验,可一想到班上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坐过公共汽车,如何跟孩子说到这个话题?去坐一下公共汽车就可以开展一周的活动了吗?这样脱离孩子生活经验的活动能引起孩子的关注和共鸣吗?最终,放弃了原有计划,感觉孩子们对小汽车的热情还很高,还有挖掘的空间。于是本周的活动围绕孩子们坐汽车出行展开,并迁移到在幼儿园中的开车旅行。
今天的晨间谈话说到五一节后调整时间了,早上做操时间也提前了十分钟,小朋友们要来得早一点,来晚了就没时间去开小汽车了,今天就是这样的,所以希望孩子们上午八点二十前,下午两点半前能到幼儿园参加活动。
假期里自己制作了一个《小红汽车去旅行》的故事,小红汽车就是甘伯伯的那辆,还“请了”几个小朋友“坐在”车上,我是司机,带他们去旅行。
先问问孩子们:五一都去哪儿玩了?章范旸:我到大润发去玩的。
姚浩凯:我去动物园的。
陈致雍: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看动物的。
刘雅文:我上水绘园去玩的。
水绘园是哪个城市的?不少孩子是去了大润发、公园等如皋的各个地方。
再问问:有没有去其他城市的?
明涵远:我到婆婆家玩的。
王锐:去草莓园玩的。
薛嘉懿:我和爸爸妈妈去烧烤的。
怎么去的?
开汽车去的,是我爸爸的黑车。
唉!还是说的如皋啊,看来这次孩子们没怎么出远门啊。
只有陈真说:我爸爸妈妈开汽车去恐龙园的。
恐龙园在哪个城市?
冒铭章:在苏州旁边的那个。
孩子们都不知道叫什么呢,知道名字的赵同学今天没来。那就一起来看看我去了没有。
“小汽车呀小汽车。。。我开汽车去兜风,真呀真快乐!”边唱歌边打开电视。
今天,我可不是开小红汽车去兜风了,我要开小红汽车去旅行,而且要去更远的地方,去其他城市。
出发之前要先干什么?冒张雯:要加油。
到哪里去加?(加油站)
我的车要加多少号油?孩子们愣住了,指着加油站的牌子介绍各种油,我的车跟王梓的一样要加97号。
加油之前,汽车要?冒铭章:要把车钥匙缴了。对,要熄火加油呢。他上周就表现出对科学类的活动的浓厚兴趣。
我的汽车油箱在哪儿?打开油箱,加满油。将上周加油的一些经验贯穿其中。
我们先去哪儿呢?先去离如皋比较近的一个城市,就是钱吴瑞爸爸工作的城市,钱吴瑞告诉我们:是南通。你去过南通吗?南通有什么好玩的地方?陈誉铜:我去过南通。章范旸:海底世界。林子屹:名园。是南通的吗?不是南通。这两周我感触较深的就是对孩子的回答的质疑和否定是促发孩子深入思考的有效方法。
继续看图,我们去南通探险王国啦。
我的车可以停在这门口吗?那要停哪里?和孩子们回忆关于停车场的经验。
停好车,先(买票),里面是个大游乐场哦。
接着去南通的另一个地方,长江边上的一个公园,叫滨江公园。给他们作个简单的介绍。
接着去了陈真刚说的恐龙园,在常州。脖子长长的是什么龙?潘景轩:是腕龙。这两周他上课的状态越变越好。姚浩凯:梁龙。还有在中国发现的马门溪龙。接着去野生动物园,进去看老虎可不是走着进去的,刘智轩:坐里边的公共汽车。是的要坐特制的公共汽车才安全。他上课投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我们的车又开了很远了,需要再加一下油。接着去有一个高高的电视塔的地方,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哪个城市?孩子们好像没怎么去过呢。告诉他们是上海,哦,看他们的表情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熟悉的地方的呀。我们看水族馆、看东方明珠塔的夜景。薛嘉懿说:天黑了,要住宾馆。她把出游的经历迁移到这里了。是的晚上开车很危险,我们第二天再出发。
第四个我们要去的是海边城市,不过离得比较远,我们要走一个可以开得比较快的路。孩子们都说是大马路,冒张雯知道是高速公路。上周偶尔有一次说起的,就被善于倾听的她听去了。是的,在高速公路上可以开得很快。进入告诉公路要先经过一个收费站,给他们介绍拿卡上高速的过程。
接着去中国的首都了,看到长城的图片,李致远知道是北京。我们看到了长城、航空博物馆,最后回到了如皋,去了水绘园。
小红汽车这次的旅行到此结束,要想坐车,下次再来!
下午,继续玩轮胎。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怎么玩的。滚着玩、跨着玩、蛇形走、叠起来爬着玩。今天还是三人一组,想想还可以怎么玩?练帅成、李致远、赵天翼抬着走了,王威呈、冒铭章、陶陈颉跨跳着玩,章范旸躺在圈里向前滚了,钱吴瑞、刘雅文、王馨曼则坐在圈上野餐了。分散玩,再到集合介绍,再分散玩。最后把圈排好,来了个助跑跨跳,石焱首当其冲地给我们做了示范,陈誉铜、潘璟轩、潘璟彦、冒铭章都顺溜地跨了过去。高小伙子心里有矛盾纠结,又很想也能跑了跨过去,可又有些害怕,最终还是坚持跨了过去。
今天,我们还用雪花片搭汽车了,一个方方的底板,上面装上车身,下面装上四个轮子,汽车就做好了。孩子的表现还是呈现出太大的个体差异:态度上的、能力上的都有,也有的孩子让人感觉到在慢慢进步。比如潘璟轩、潘璟彦这次没要督促,独立完成了作品,不太爱动手的练帅成这次搭出了一大半,苏涵的作品虽然不完整,但听懂了建构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