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中的“已来”与“以来”
作者
无之
陈寿《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中,有关于“已来”与“以来”的叙述。陈寿撰写的诸葛亮《隆中对》开头是“自董卓已来”,其后由诸葛亮撰写的《出师表》又言“受命以来”。查百衲本《三国志》、卢弼集解、中华书局点校本及缪钺、赵幼文等数家注解本皆如此,方北辰先生的今译注全本却是“自董卓以来”。
为何同一传记中的史家与当事人的行文,尽然有如此之别呢?现当代史家为何亦有细微之别?那么,“已来”与“以来”这二个词汇的产生有何由来?差别又在何处?
《汉语大词典》对这二个词汇是这样诠释的:
1,已来:(1)以后。《史记·秦始皇本纪》:“自今已来,除谥法。”
唐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2) 多;余。表示约数。唐张鷟(读卓,约660年—740年)所著传奇小说《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香儿取酒。俄而中间,擎一大缽,可受三升已来。宋苏轼《东坡志林·阴丹诀》:日取其乳一升,少只半升已来亦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雨钱》记述: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广丈舍,约深三四尺已来。
2,以来:(1)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或特指某一时间)的一段时期。《左传·昭公十三年》:“志业于好,讲礼于等,示威于众,昭明于神,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陈书·世祖纪》:“自丧乱以来,十有余载,编户凋亡,万不遗一。”
宋苏轼《东坡志林·游士失职之祸》:“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刘大白《成虎不死》:“成虎,一年以来,你底身子许是烂尽了吧。然而你底心是不会烂的。”(2)犹言以后。《战国策·韩策一》:“自今以来,
率且正言之而已矣。”《史记·孝文本纪》:“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3)拿来。《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有珍怪之食,盱必先取足焉。
夏父曰:‘以来!人未足而盱有余。’” 何休注:“犹曰以彼物来置我前。人, 夏父自谓也。”(4)犹言上下、左右、表示概数。有余。《太平广记》卷74引《仙传拾遗·张定》:“即提一水瓶,可受二斗以来,空中无物,置于庭中。”《太平广记》卷205引唐刘恂《岭表录异·铜鼓》:“鼓面圆二尺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二分以来。炉铸之妙,实为奇巧。”(5)用于地名之后,表示位置已过这一地点。
宋王得臣《麈史·国政》:“边报犬戎游骑,已至深以来。”
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一:“便恐盗贼团聚,直至大名府以来,人户惊移。”
宋岳飞《奏措置曹成事宜状》:“(臣)今已进发往郴州、桂阳、监以来驻泊。”(6)指已经发生的情况。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那积世的老婆婆,其时暗猜破,高点着银釭堂上坐。问侍婢以来,兢兢战战,一地里笃么。”
《王力古汉语字典》对“已”与“以”二字这样解释:
1,已:停止。《诗·郑风·风雨》:“风雨入晦,鸡鸣不已。”郑笺:“已,止也。”
2,以:.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数量的界限。《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月以往为霖。”
《古代汉语词典》对此诠释道:
1,已:停止,或以往,过去的意思。已来:以后。
2,以:有多种词意,如使用、认为、率领、连及、有、原因等,也可作介词、连词、助词使用,当然也可与“已”通用,有停止、已经和太、甚的意思。但却无词汇“以来”的具体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
1,已:有停止之意,也可作副词已经,与“未”相对,如已婚。还可作副词后来、过了一会儿使用。
2,以:作介词用、拿,如以少胜多。也可作连词,跟“而”相同,如城高以厚,地广以深。
依据以上解释,笔者可以初步这样理解为,以来,是强调事件的连续性,而已来,是强调完全终止前一事件之后的另一件由前而生的新事件了。已,含有定论之意。以,可作为介词来用,虽有时间、地点、数量的界限,却含有持续之意。由二字组成的词汇“已来”与“以来”,自然其含义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已来,表示已成定论的结局
《战国策·齐策六》: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
《吕氏春秋·具备》:自今已来,亶(读胆)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自今已来,除谥法。”
《三国志·蜀书》卷四十《刘封传》: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
唐张鷟(读卓,约660—740)所著传奇小说《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香儿取酒。俄而中间,擎一大缽,可受三升已来。
宋苏轼《东坡志林·阴丹诀》:日取其乳一升,少只半升已来亦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雨钱》记述: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广丈舍,约深三四尺已来。
二,以来,表示由过去到现在的同一性、持续性
《左传·昭公十三年》:志业于好,讲礼于等,示威于众,昭明于神,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
《战国策·韩策一》:自今以来,率且正言之而已矣。
《史记·孝文本纪》: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宋苏轼 《东坡志林·游士失职之祸》: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
刘大白《成虎不死》:成虎,一年以来,你底身子许是烂尽了吧。然而你底心是不会烂的。
此外,杨克定先生对魏晋时代的“来”与“去”二字作了充分论证。他认为,作为动词的“来”“去”是表示动作趋向意义的......必含有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还说到,如果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一方或双方在说话的时间或句中词语所指示的时间,处于终点名词所指示的地方,这个时候要用动词“来”......动词“来”的意义古今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用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灵活。先生之论,笔者有所感悟,如现在所说的“(走)过来”与“来过了”,其语义就有所不同,说话时表达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再,愚下认为此二字除上述二个要素外,还应加上情感要素,这一点在史家陈寿入晋为官时期,表现的十分突出。另据《蜀汉入晋文士群体研究》论文记述,蜀汉灭亡后,大批蜀汉之地有才识者都被迁往京都洛阳,但晋初的门阀制度十分深严,对原蜀汉降臣均抱有防范心态,致使这些原蜀汉之臣纷纷抵制,李密《陈情表》可谓晋初之力证。陈寿自然也受到了不少不公之处,直至死后,时人叹息“位望而不充其才”。
当然,诸位先贤之意,皆二者可通用,是一种异体字的同义词。查相关资料,在古汉语中,“已与以都是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与数量的界限,如以前、以上等”。索绪尔先生认为:“语言与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王彤伟先生认为:“异体字属于文字层面,而同义词属于词汇层面。”马立春先生在其著《三国志连动式研究》第二章中,对“以”字有具体分析,认为“以”字用着连词,其用法与“而”字相似,但不如“而”字使用得广泛,作为连词,“以”字与词或字相连,既有先后关系,又有同时关系。
愚下认为,陈寿在溢美诸葛丞相之《隆中对》中使用“已来”,乃是对乱臣贼子董卓极大的仇视。蜀汉的建立与存在,是担负了铲除董卓等人对大汉国度所建立的良好秩序而带来的一切恶习的重任,正是蜀汉先帝刘备等君臣的奋斗,才终止了董卓等叛贼的破坏行径。而后刘禅秉承先帝意志,钳制个人意识,将蜀地广大的地域,平安稳定地交付给顺应天命的大晋王朝,更是一件功不可没的伟绩。自然,刘备父子的所作所为,是为大汉秩序能得以顺利交接,维护大一统所做出的努力,此举不可与董卓之乱同等。当然,其间诸葛丞相“受命以来”的所作所为,一样秉承了蜀汉先帝的意志,虽不断征战曹魏,也是为了维护大一统而战。
由此愚下推测,史家陈寿如此行文,既是维护晋王朝的统治地位,也是对九州大一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蜀汉君臣的一种缅怀,更是对晋初门阀集团对归降蜀汉人士不公的一种无声的抗争。
2017年7月30日草于书院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集解》,卢弼著,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第一版。
2,百衲本《三国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
3,《三国志校笺》,赵幼文遗稿,赵振铎等整理,巴蜀书社,2001年6月第一版。
4,《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一版。
5,《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p240,1992年3月第一版。
6,《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三国志同义词及其历时演变研究》,王彤伟著,巴蜀书社,2010年4月第一版。
8,《三国志连动式研究》,马立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
9,《蜀汉入晋文士群体研究》,杨帆著(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载,2015年6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