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磁器口古镇之明代古迹深水井

标签:
旅游休闲生活杂谈 |
分类: 旅游游记 |
今天下午闲着,于是和婆婆、妻子一起去磁器口古镇逛了逛。
里面现在是一个茶楼。
此乃明代古迹深水井。
说起这口井,还流传着一段传说哩。磁器口原名龙隐镇,磁器口的不少民间传说,大都与“龙隐”有关。
相传,明朝被废皇帝朱允炊为逃避其四叔的追杀,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磁器口。建文帝进了大街,随风飘来饭菜香味,来到一家饭馆门前,饭店老板姓张名宝泉。张老板迎上前来:“ 客官,请里边坐。” 建文帝早已饿荒了,身子一软,就瘫坐在长板凳上,过了一阵,才清醒了一些,张老板问:“ 客官,先上个单碗,再来盘椒盐花生下酒,垫了底再吃饭吧?” 建文帝伸出手朝蒸笼一指,五个指拇又恰恰相反分开。张老板认为大买主来了,对着跑堂的叫喊:“ 来五碗烧白,外加两个冒儿头。” 建文帝从未吃过烧白。的确好吃,饿起肚子的人,吃起更加味美,比皇宫的山珍海味好吃得多。吃安逸了,抹嘴就往外走。“ 喂,客官,钱还未付!” 建文帝一听既不敢说出自己是皇上,又不知怎么付钱。边说边拍自己胸口,指着内衣里有排玛瑙钮扣说:“ 老板,我带的盘缠的确用完了,你看这排扣子值不值这顿饭钱?” 皇帝身上的扣子肯定不是塑料的,也不是有机玻璃的。张老板拿在手里一看,眼睛都绿了。珍珠玛瑙的,不说一排,就是一颗也够他站到吃,睡到吃,全家吃一辈子也吃不完。建文帝不知扣子值多少钱,只要走得脱,他把这排扣子甩给张老板,转身就朝街上去了。
此时,天色已晚,黑洞洞的街头:“ 铛、铛、铛 ” 传来打更匠打初更的锣声。打更匠边打边吼:“接皇上御旨,川东道重庆府台传令,晓喻百姓;凡是过往客商、路人,不是自己亲友的,各家都不得收留,凡有留者,全家抄斩……” 建文一听脚都软了,还敢去歇客栈吗?今晚将在何处栖身?无处睡,还是小事,你听打更匠传的御旨,通辑令硬是追来了。他不由自言自语说:“四叔啊四叔,也不要追得这么急嘛!白岩镇方向我还未摸清楚,你怎么就跟到追来了呢?”
建文帝向黑洞洞的街那头一看,朱家巷口的栅子门已关了,这头高石坎传来马蹄声响。不由的长叹一声,出了一身冷汗,往哪里躲呢?也摸不清门道,急忙躲进街檐下,高一脚,矮一脚,只听“咚”的一声,他一头栽到檐下的那口枯井里去了。也算是真龙天子的福大命大,幸好这是一口早已干涸,并不深的枯井。瘫倒在井下的建文帝眼望着并不高的井口,不由得鼻子发酸,黯然泪下,自言自语:“我的命好苦啊!刘相爷要我出家为僧,与世不争,硬是有道理。常言到: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君'。争个啥哟,四叔朱棣姓朱,江山还是朱家的,争名夺利到头来还不是逃不了。‘一死万事休',唉……”。建文帝说着说着不由得两眼一闭,模模糊糊打了个盹。等他醒来,急忙用枯井底下水凼中的水打湿头发,摸出锦囊里的剃刀,为自己削了发,经街坊一老者指点,他顺首高高石梯坎,走进了巍巍雄伟的白岩寺山门。进殿拜见寺中的主持法师,拿出度牒,请求来寺寄钵修行,受到法师的欢迎。建文帝在白岩寺削发避难,住了四、五载后,才离开白岩寺,亡命天涯去了。
后来,僧人在他住的禅房打扫,从藏经柜中发现一张宣纸上有“龙隐诗”一首,才晓得寄钵寺中的和尚是逊国亡命的逃难的建文帝。
自从这一秘密揭晓,远近川内川外都知道建文帝在白岩寺避难隐居。白岩镇随即更名为龙隐镇,白岩寺也更名为“龙隐禅院”了。
街上张记饭馆老板得知那天吃饭没钱付的小伙是建文帝,硬是“南瓜煮稀饭——搞刨了。” 率领全家老小、姑爷、舅子、老表,倾巢出动,将饭馆门面大兴木工装修一新,并制成一块鎏金的招牌“张记龙隐饭店”,请来鼓乐手吹吹打打,热闹了好几天。后来特别雇请歌乐山上能工巧匠,镂雕一块高一丈二,上雕有蟠龙的石碑“龙隐井” 。真龙天子蹲过的井,必然有神灵,说不定皇上爬出来遗留下什么圣物。立即动员家族中青壮小伙,带上挖锄,日夜不停掏井。枯井越掏越深,越深越往下掏。圣物未掏到,倒把老井底下一股泉水淘出来了。当泉水冒出这天,街上引起了轰动,男女老少,万人空巷,都涌到大院围观。众人皆说:“ 此乃圣泉也,是吾龙隐镇百姓福矣!” 随即由镇上筹资在“龙隐井”石碑对面,又竖立了一块“圣泉井”石碑。但老百姓仍喊:“深水井”。因井水深不见底,中间像朵莲花,长年沸腾翻滚,作为磁器口的老地名,一直记载在《磁器口地名录》上。
相传,自古街坊百姓吃水都是下大码头挑江水吃。自从“深水井”圣泉水冒出,远近街坊都来此取水。水清澈甘甜,用它做饭饭香,沏茶茶香,点豆花又白又嫩。更为奇特的是本街豆制品作坊,只有用圣泉井水才做得出纸样薄的千张皮。龙隐圣泉的“深水井”源远流长,永不涸竭。数百年来,名扬四方。但清乾隆年间,渝西发生过一次地震,震后泉水流量大减。至今,这古老的深水井,已成为古镇一人文景观,街边立有石碑,碑文曰:风景一统说灵泉,井底波澜汇百川,共仰真龙抛万念,至今气绕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