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月
山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74
  • 关注人气:7,0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止是春天的倦怠

(2011-04-13 16:54:21)
标签:

职场

管理

激励

教育

分类: 新生

不止是春天的倦怠

 

员工职业倦怠是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制定和实施更有效的激励制度来挖掘员工的潜在需要、调节员工的职业倦怠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即使是我,也身处倦怠和迷茫中,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分享一点点和一点点分享。

 

“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老王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销售部经理,该公司坐落在中原地区某中小城市。公司刚创办的时候,为了能够吸引优秀的售楼人员,老王定的业务员底薪和提成比例都比别的公司高一些。于是,很多人前来应聘,应聘上来的人刚开始工作热情都非常高。

 

几年后,这些业务员大多成了公司的骨干,他们的工作激情慢慢退了下来,甚至有人跳槽到提成比本公司还要低的同行的公司。老王觉得很纳闷:为什么我给他们这么高的提成比例,他们还会懈怠,还要跳槽呢?于是老王找到明星员工小李想问个明白。不料小李却对他说:“王总,我也正想找您呢,我也不想干了!”

 

“为什么啊?”王总更不解了,“小李啊,我待你可不薄啊!”

 

“王总,我知道您对我们好,薪酬待遇也不错。”小李低头说到,“可是,我们大多来自外地,卖房的人还要租房过日子。我找了个本地的女朋友,说明年如果还买不起房就和我吹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愚蠢!你以为跳槽就会有房子?”老王气不打一处来,冷静下来想了想又说道:“别胡思乱想,我还是很看重你的,这两年你好好干,我保证你到时能买房,而且还提拔你做销售部副经理。”

 

“实在对不起,王总。”小李听完王总回答,显得并不是很满意:“新公司许诺,如果我一年之内表现优异,业绩排名前三的话,不仅买房有优惠价,而且还可以贷给我首付金。我想,如果我好好努力,还是有可能排进前三名的。”

 

老王这才恍然大悟:“照你这么说,其他几个同事也都是冲着对方的房子去的?”

 

“是的,王总。其实我还是挺喜欢在您手底下做事的,而且我觉得咱们公司的发展前景更大,可我也实在是被逼得没办法了。”小李无奈地说。

 

“小李,你先别急着跳,你等我一星期,一个星期之内我肯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老王信誓旦旦地说。

果然,一个星期后,销售部颁布了一项新的奖励政策,规定如下:

 

A,  凡是年终考核优秀,业绩排名前五并达到一定销售额的员工,公司授予“明星员工”称号,除原有的绩效提成外,公司不仅为其提供从折优惠购房价,而且还可以无息贷款给首付金。

B,  若连续三年被评为“明星员工”,公司奖励10万元的汽车一辆。

 

新政出来后,员工的工作热情再度高涨,公司的销售业绩不断攀升。

 

又过了几年,老王手下的几个“明星员工”都有房了,有的还买了车。小李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销售部副经理。按理说,有房有车了,生活改善了,也升迁了,小李的积极性应该更高才对。可恰恰相反,几年打拼下来,小李的积极性反而下降了,还经常请假旷工。不仅小李如此,销售部的其它人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学习小李。

于是,老王再一次找到小李:“我看你最近工作情绪不是很高啊,怎么回事?对待遇不满,还是对在这个职位不满意?”

 

“没有,没有。我感激您还来不及呢,如果不是因为您,像我这样一个外来打工者,怎么可能混这么好。”小李回答道,“只是,最近我也不知道怎么了,我就是拿不出以前那股闯劲来,感觉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那你觉得什么东西才能重新让你振作起来?”老王无奈地问道。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小李也无奈了。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管理学案例,常见得以至于很多管理者都会忽视它的价值,但这个案例却能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小李的隐性需要是什么?老王是如何发现又如何进行激励的?小李的潜在需要会有哪些,老王应该怎么做?

 

职业倦怠是怎么来的?

 

职业倦怠的表现:

根据国际公认的定义,衡量职业倦怠的3项指标分别如下:

1、  情绪衰竭:没有活力,缺乏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身心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2、  人格解体: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等。

3、  成就感低落: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认为工作不能发挥自身才能。

 

(各位童鞋可对号入座一下,有木有?)

 

职业倦怠的心理诱因:

结合上面的案例,可以得出导致小李职业倦怠的诱因可能有以下3方面。

1、  小李可能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像以前那样被重视。

2、  小李可能觉得压力太大,而来自公司的关心变少了。

3、  小李可能觉得自己在公司没有多大发展前途了。

 

3种诱因实际上对应的是人的3种潜在需要。

1、  被重视。

2、  被关心。

3、  被承认。

 

这三种潜在需要可能不一定完备,却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识别不同的潜在需要,又如何激发它,是一门独立的技术。

 

>>员工自我重要性心理的重建策略

激励员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就实现公司的目标来看,每一个员工的存在都是有其重要性的,但很多员工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可以被替代的,从而丧失了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作为老王,如果想了解小李是否感觉到不被重视的话,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最近是否经常批评小李管理工作的不足,或者问问小李是不是觉得做管理工作不像以前做业务员时如鱼得水。

 

如果小李意识到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那么老王该怎么办呢?

 

让一个员工认识到自己重要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对他加以赏识,因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美国心理学家有威廉詹姆斯)

 

有这样一位老总,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并以这种要求来对待员工。他制定了一套很完备的奖惩计划,当员工表现好的时候也非常舍得奖励,但他很少夸奖员工,即使是给员工发奖金的时候,也不忘要说几句员工的不足。拿到奖金的员工也不觉得自己受到重视。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阿什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你必须了解赏识别人可以使人成功的价值。赏识是一种有效而且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赏识的力量就在于它可以满足员工“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帮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加员工的自信心。员工每个小成绩都能赢得主管的关注和赏识,他就会有信心去尝试困难的工作。

 

每个人都需要被赏识,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机会,及时给予员工赞赏。

  • 对优秀员工,当其表现越来越突出时,要加倍肯定,并激励他超越自己。
  •  对一般员工,当其在某一具体工作上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时,要及时进行表扬。
  •  对基础较差的员工,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丁点的光亮,也要用放大镜来“看”同时明确告诉他,他的工作对企业和其它在这里工作的人们都有帮助。

 

>>员工自我归属感的心理设计

 

说完了“被重视”,我们再来谈谈“被关心”。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每个人都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希望与家人、朋友、同事间保持友好、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人的这种情感需求,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中,有时候会显得异常珍贵。试想,如果一个员工因为家庭原因没有完成既定任务,有多少老板会因此原谅他?又有几个老板会了解到这个员工是因为家庭原因才没完成任务的?更多的老板恐怕会告诉他“没有任何借口”。久而久之,对于那些习惯了朝九晚五的员工来说,他们不太相信能够从老板那里能够得到稀有的“关心”,以至于他们常常会忘记了自己还有这方面的需要。

 

前面案例中的老王,应该特别关注小李为什么“经常请假旷工”,是事出有因,还是不情愿来到公司。如果是后者,那么他就应该反省自己的管理是否真的缺少一些“人情味”。企业的“企”字造得非常有意义,说明一个企业当中如果没有了“人”,那么这个“企”就会“止”住。

 

任何一个员工,内心都渴望得到公司和领导的关心,这种需要实质上是一种“归属”需要,希望在团队中寻求一种“归属感”。在现实生活中,最具人情味,最能给人“归属感”的是哪儿?毫无疑问是家庭。企业应该努力成为员工“蜗牛的家”。蜗牛对背壳不离不弃,是因为背壳给它带来安全和归属感,它视之为自己的“家”。

 

很多老板都要求员“以企业为家”,但又有几个老板能像“老干妈”一样真心把员工当家人呢?心理的归属需求是一种时刻存在的需求,特别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后,这种需求就尤其强烈。但是,这种需求员工不会轻易地展露出来。因此,要克服员工的职业倦怠感,从这个角度出发设定相应的激发措施,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员工自我认可度心理的激发

 

很多人认为出现职业倦怠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其实不然。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可能都知道,对于自己所喜爱的工作,即使再苦再难也不会觉得累。就像父母养育子女,即使压力再大,也不会觉得倦怠。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孩子的成功是对父母最大的奖励。

 

导致员工职业倦怠的真正诱因是员工缺乏他人对自己能力的“承认”,认为现有的工作不能发挥自身才能。按照马斯洛的说法,“自我实现”是每个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它位于整个需求层次金字塔的顶端。当员工其它种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如果不能为其提供更大的舞台和空间,员工就会感到失落,失去前进的动力。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一部分员工会选择跳槽,去寻找更大的舞台,还有一部分员工会渐渐变得麻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久而久之,“自我实现”的需要将逐渐被封存于心底,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

 

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就是通过授权,赋予员工更大的工作自主性及符合其能力的舞台。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J.彼得经过研究发现:“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彼得原理。因为授权可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根据彼得原理给员工以适当的授权,可以进一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杰克.韦尔奇说:“有人告诉我,他一周工作90个小时以上。“我对他说:”你完全错了!请写下20件每周让你忙碌90个小时的工作,然后进行仔细的审视,你将会发现,其实至少有10项工作是没有意义或可以请人代劳的。开诚布公地说,我就特别反感形式主义。有的企业领导赞美“勤奋”而漠视“效率”,追求“数量”而不问“收益”。“勤奋”对于成功是必要的,但它只有在“做正确的事”与“必须亲自操作”时才有正面意义。我们不妨在“勤奋”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吗?是必须由我来做的吗?”

 

韦尔奇甚至认为,高级领导应适当“懒惰”一些才好。高级领导应该抽出一定时间与精力去寻找合适的人员,并授权他们去把工作做好。

 

回到前面老王面临的难题:如果想知道小李是不是因为缺乏“被承认”才失去工作动力的,就应该大胆地和小李沟通这样几个问题:“是否对销售工作心生厌倦了”,“是否觉得被提拔为副经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是不是觉得再沿销售这条路走下去没什么前途”。如果答案是肯定,那么就特别需要老王能够站出来,通过授权激发潜藏于小李内心的“被承认”的需要。

 

具体来说,老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1、  赋予小李更大的自主权。如果员工经常没有理由地迟到早退,至少说明他对这项工作心生厌倦了。治疗这种心态的最简单办法就是赋予这个员工更大的自主权,比如在不影响公司大局的前提下,对他进行任务考核而非时间考核,让他自己掌握自己的考勤。

2、  给小李更大的发展空间。管理者只有把应该授予的权力授予员工,员工才会愿意为工作负责,才会更有把工作做好的动机。老王除了要给小李销售部副经理的“名”之外,还应该逐渐给其“实”,让小李真正从一个优秀的业务员向合格的管理者过渡。

3、  让小李接受培训并换岗。人们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态,在某项工作上取得成绩之后,就可能会对这项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倦,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其它工作,这种状态就好比“玻璃窗上的苍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如果小李也是这种状态,那么就特别需要老王站出来,帮小李捅破“窗户纸”,结合他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轮岗和换岗,需要的话还可以让小李接受一定的培训再换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