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软“小冰”识狗与人工神经网络(II)

(2015-07-17 00:43:10)

       微软“小冰”识狗使用了什么技术?真的是人工智能吗?今年26日,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孙剑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名义发表文章,题为“微软亚洲研究院:让冰冷的机器看懂这个多彩的世界”,阐明了“小冰识狗”的技术真相。

     该文深入地阐明了一个事实:微软“小冰”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而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相片一对一匹配”技术。“小冰识狗”为什么一定要采用人工神经网路技术?不用不行吗?为什么?

    在上文(I)中,当用户发出指令“小冰识狗”之后,需要等待多久才能收到答案?几秒钟的等待是可以忍受的,但是,需要等上两、三天就麻烦了。所以,“小冰识狗”的关键是识别速度。

     一般而言,人类大脑里面的神经细胞大约有一百多亿个,与生俱来,这个数目是不变的,但是,隋着人的成长,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不断地增多、加强,神经细胞生长出纤维般的“轴突”实现相互联系,出现思维活动。没有“轴突”,神经细胞处于孤立状态就不会发生“思维”。

     本质上,人脑思维活动就是由神经细胞发出微弱的电脉冲,相互协同动作,实现思维效应。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就是模仿人的大脑思维活动,用电子元器件搭建”电子神经元“,然后,把千万个”人造电子神经元连接起来,模拟人的大脑活动。但是,人造神经元之间的“轴突”怎么办?使用纳米(nano)光纤替代“轴突”能行吗?且听下回分解。

袁萌 7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