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数据分析与量子论的创立

(2015-05-22 04:19:34)

   国内盛行对量子论的顶礼膜拜,置科学态度于不顾。电磁作用量子(Action        Quantum)是怎么发现的?

1894年,年仅36岁的普朗克(Nax Planck1858-1947)在德国柏林大学任教期间接受委托,研究灯泡节电发光优化问题。在此期间,普朗克积累了有关电磁辐射能量的大量数据。在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大数据分析是不可能的。

  研究不断深入下去,尽管普朗克想尽各种办法,但是,问题仍然不得其解。到了189912月,普朗克终于有了新的思路,电磁辐射作用量子的概念浮现了出来。

  什么是作用量子?也就是说,电磁辐射能量是不是不连续的?有没有最小的电磁能量的作用单位?把话说明白了就是:假定{E}是相关电磁辐射能量的数据集合,其中E都是有理数。E能否表示为某个单位的整数倍?大家知道,先是求出数据E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在E的分子集合中求出最大公因子即可。这是一个算术问题。

  普朗克发现,这个很小、很小的公因子等于6.62606957(29)乘以10-34次方,单位是焦耳秒(j.s),小数点后面有34零!后人把这个数值称为“普朗克常数”。

      190012月,普朗克公开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标志着量子理论的确立。有了普朗克常数,文章就好做了,且听下回分解。



袁萌 5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