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工智能运动的快速发展是谁的功劳最大?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何根据?为什么?
现在,AI的冬天已经过去,而且,AI的春天来的很快。仿佛在一夜之间,外面的情况就变了。这种“紧迫”意识,我们必须能够感觉得到,不能落伍、掉队而不自知。
3月22日,我带小孙孙去北京花卉市场买热带鱼。热带鱼的种类很多,我门两人都不认识。当时,我在想能否把热带鱼的相片上传给微软“小冰”(二代机器人),让“小冰”告诉我们。可惜的是,“小冰”认识宠物狗的种类,而不认识热带鱼,”小冰“识狗,不识鱼。
一般而言,相片中的像素(pixel)有几百万个。在这么多像素组合之中,让机器自动判断出是哪一种热带鱼,有可能吗?百度首席科学家Andrew Ng(吴恩达,1976-)说,完全可能。
回顾历史,“In 2009,
Andrew Ng and a team at Stanford
realized(意识到) that GPU chips
could run neural networks in
parallel(并行计算)”。当年,吴恩达用价格低廉的GPU集群做成的人工神经网络(ANN)能够自动识别小猫咪(Cats)。
吴恩达把Geoffrey
Hinton(加拿大人,1946-)在2006年首次提出的”深度学习”(DL)算法移植到基于GPU处理器集群的人工神经网络,成为现今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前沿的主流模式,功劳很大,不可小视也。
说明:什么是”深度学习“算法“?百度为什么要成立”深度研究院“?李彦宏的眼光正确否?道理何在?且听下回分解也。
袁萌 3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