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0年,英国大物理学家Rutheford就曾设想:在原子核里面应该有一种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取名“中子”,英文“Neutron“),中子是由一个电子紧紧地围绕质子旋转而构成的。在他看来,中子是电子与质子的“合二而一”的物理实体。这种朴素的看法对不对呢?由于英国Rutheford是当时的大物理学家,他的观点当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后续研究不断。
1932年,英国剑桥大学James
Chadwick用一系列实验证明了中子是一种独立的物理实体(基本粒子),而不是电子与质子的简单“凑合”。这一发现最终确立了原子核的现代模型: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的,干净利索,丝毫不含糊,其中没有任何“水分”。
有了这种正确的物理观念,路子就明朗了。用一个高能质子猛烈撞击重原子核,将其打碎(打成小块),与此同时,散裂出一批质子与中子。于是,一个坏主意出现了,让这批次生的质子再撞击其他重原子核,产生连锁反应,搞“核爆炸”,这就是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的原子弹。
核裂变能不能不搞原子弹呢?回答是:肯定能。受控核裂变就是核发电。“好奇号”的俄罗斯中子枪也是一种利用同位素促成“核散裂”而产生中子脉冲的物理装置。这也是核能的和平利用。由于中子不带电荷,穿透性极强,中子流容易被目标物的晶体结构弹射开来,由此,科学家可以窥视晶体的内部结构。
说明:有人想搞所谓“中子弹”,这家伙只对人体有伤害,而不会对其他设施产生破坏性影响。中子弹很不人道,坐在坦克车里面的驾驶员死了,缴获的坦克还能用。科学是好东西,弄得不好,也会干坏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