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奇号”的俄罗斯中子枪

(2012-08-31 06:43:13)
标签:

it

     早在1920年,英国大物理学家Rutheford就曾设想:在原子核里面应该有一种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取名“中子”,英文Neutron“),中子是由一个电子紧紧地围绕质子旋转而构成的。在他看来,中子是电子与质子的“合二而一”的物理实体。这种朴素的看法对不对呢?由于英国Rutheford是当时的大物理学家,他的观点当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后续研究不断。

        1932年,英国剑桥大学James Chadwick用一系列实验证明了中子是一种独立的物理实体(基本粒子),而不是电子与质子的简单“凑合”。这一发现最终确立了原子核的现代模型: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的,干净利索,丝毫不含糊,其中没有任何“水分”。

        有了这种正确的物理观念,路子就明朗了。用一个高能质子猛烈撞击重原子核,将其打碎(打成小块),与此同时,散裂出一批质子与中子。于是,一个坏主意出现了,让这批次生的质子再撞击其他重原子核,产生连锁反应,搞“核爆炸”,这就是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的原子弹。

         核裂变能不能不搞原子弹呢?回答是:肯定能。受控核裂变就是核发电。“好奇号”的俄罗斯中子枪也是一种利用同位素促成“核散裂”而产生中子脉冲的物理装置。这也是核能的和平利用。由于中子不带电荷,穿透性极强,中子流容易被目标物的晶体结构弹射开来,由此,科学家可以窥视晶体的内部结构。

       说明:有人想搞所谓“中子弹”,这家伙只对人体有伤害,而不会对其他设施产生破坏性影响。中子弹很不人道,坐在坦克车里面的驾驶员死了,缴获的坦克还能用。科学是好东西,弄得不好,也会干坏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