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规定,室内苯(C6H6)的含量应该小于每立方米0.11毫克(mg),否则,就算“超标”。这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知道,苯的分子式是C6H6,分子量为78,这就是说,78克的苯有6.02乘10的23次方个苯分子。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假设苯的分子量为100,那么,一毫克的苯(C6H6)大约有10的18次方个苯分子。我们设想,在一立方米的室内空间中有0.11毫克的苯,也就是说,在每立方纳米(nm)的小空间内,平均有10的-10次方个苯分子。那么,不难算出在一个平方米的侧面上,有10的8次方个苯分子暴露出来。
假定光触媒(TiO2)在紫外线照射下表现活跃,每秒钟氧化分解100次(这不算多),也就是说,在一个侧面上的光触媒每秒钟要干掉10的10次方个苯分子,一天下来大约就要吃掉10的15次方个苯分子。100多天就能够把1立方米里面的苯分子几乎全部吃光。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氧化分解苯分子所需要的实际时间也许还要短一些。
我们应该怎样检验光触媒的实际效果呢?从本质上讲,光触媒的效果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在某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因此,检验光触媒的实际效果至少应该在某个”时间段“里面进行,而不是在某一”时间点“采样分析就算完事(无论采用什么采样检验仪器或手段)。比如,至少应在三个不同的“时间点”分别采样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观察室内苯含量的变动情况。
让我们设想一个最坏的情况:根据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室内苯含量检验”合格“,那么,是否意味着光触媒的效果就算“合格‘呢?未必。因为,很有可能在此以后发生这种情况:室内苯含量总是”合格“(符合规定)的,但是却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据此,光触媒等于豪华无用的”摆设“。
说明:本文无意说什么人(或企业)的坏话,只是在做一道摩尔算术题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