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软件自由日》的源头初探

(2011-09-09 03:06:13)
标签:

it

    许多事情的发展历史源头往往已经说不清楚了,但是,《软件自由日》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何故?

         大约在2004年一月的某一天,Matt Oquist先生驾驶汽车路过一个零售商店,看见里面有成堆的“美国在线”(AOL)发售的CD光盘,此时他心里面就想,如果这些CD光盘里面包含OpenOffice,火狐浏览器以及GIMP等自由软件,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将会具有更加大的使用价值。于是,他计划烧制一批这样的CD光盘,设法得到这个零售商店老板的许可,在这个零售商店中(免费)散发。

       此时,Matt Oquist先生认识到(或悟出)两点:

      1Free Software had improved to the point of being suitable for public use(自由软件业已完善到适宜于社会公众使用) ;

     2public ignorance was one of the primary roadblocks to public acceptance(社会公众的“无知”是阻碍其被公众接受的主要障碍之一)。

         Oquist先生与当地Linux用户组(LUG)联系之后,讲明了这一散发CD光盘的想法(他自己称其为TheOpenCD项目计划)。在当时,Oquist先生的想法其实还很模糊,他只是想在这些CD光盘中灌入某些高品质跑在Windows平台上的自由软件。Oquist先生提议搞一个“国际日”(an international day),在TheOpenCD论坛上进行散发(handing out)自由软件CD光盘。

        Oquist的这一大胆想法得到Henrik Omma(作为项目领导者)和Phil Harper(作为项目捐助者)的大力支持,于是他们立即协作行动起来,成立SFD活动的世界联络协调组织《软件自由国际》(SFI),终于在2004年的828日促成了世界上第一次《软件自由日》活动。从本来意义上讲,《软件自由日》就是向社会公众散发自由软件的“世界日”。不知怎么搞的,他们硬是把它叫做“软件自由日”(SFD)了,在我们国家很让人费解与担心。叫做“散发自由软件世界日”有什么不好呢?

         为什么今年国内《软件自由日》至今不见任何动静?原因是,前几年国内搞《软件自由日》活动的指导思路不对头,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完全是“望文生义”,近乎于“蛮干”,今年不搞也罢。试想,在《软件自由日》那一天,请几个赞助商上台哇里哇拉地胡讲一通,毫无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倒不如找几位亲朋好友坐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畅谈国内应该如何普及自由软件、如何应用自由软件的实际问题,或者,组织一次登山、划船,郊游联谊活动,主题是:我们要参与全球性(Global)的散发自由软件”世界日“活动,让假《软件自由日》见鬼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